国企在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进程中,部门考核与中层管理人员考核是两大关键环节。部门考核是工资总额包落地的基石,中层管理人员考核则是实现“能上能下” 的关键前提。这两套考核体系如同改革的左右臂膀,必须科学衔接、相互支撑,才能真正打破 “铁交椅” 的固化局面,充分激活组织的内在活力。门考核体系设计:
聚焦价值创造,驱动战略落地
部门考核体系设计的核心在于突出差异化、可量化、强挂钩、轻负担,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让部门聚焦价值创造,推动企业战略有效落地。
(一)考核指标
1.分类设定指标权重
对于利润中心而言,利润/ EVA 占据 40% 的权重,这是因为利润和经济增加值能直接反映其为企业创造的核心价值,是衡量利润中心经营成果的关键指标;营收占 20%,体现了利润中心业务拓展的规模和市场份额;现金流占 15%,充足的现金流是企业正常运转的保障,对于利润中心的持续经营至关重要;人均劳效占 15%,反映了利润中心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战略任务占 10%,确保利润中心的经营活动与企业整体战略方向保持一致。
成本中心的考核指标中,预算达成率占30%,这是成本中心控制成本、合理使用资源的直接体现;服务满意度占 25%,因为成本中心多为服务支撑部门,其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其他部门的工作开展;流程效率占 20%,高效的流程能提升整个企业的运营效率;战略支持度占 15%,衡量成本中心对企业战略实施的保障作用;风险控制占 10%,确保成本中心在工作过程中不出现重大风险问题。
2.引入 “红线指标”:
安全生产、重大合规问题等作为一票否决项,这是企业运营的底线要求。一旦触碰这些红线,无论其他指标完成得多么出色,部门考核都将不合格,以此强化部门的安全和合规意识。
为了防止资源浪费,考核指标数量控制在5 项以内,优先选取可直接从财务、业务系统自动获取的数据,减少人工填报的工作量和误差,让部门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而非繁琐的数据统计。
(二)数据来源
1.系统直连:财务系统可直接提供利润、营收等关键财务数据;ERP 系统能准确反映人均劳效;CRM 系统记录着客户满意度情况;项目管理平台则清晰展示战略任务的进度。通过这些系统的直连,实现数据的自动获取,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第三方验证:对于服务满意度等难以通过内部系统直接获取且需要客观评价的数据,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调查。专业机构具备独立、公正的特点,能确保调查结果的客观性,避免内部评价可能存在的偏见。
为避免资源浪费,建立数据中台,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自动抓取,生成所需报表,有效避免了多头重复填报的问题,减轻了部门的工作负担。
(三)考核周期
采用季度监测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季度监测主要是对核心指标(不超过3 项)进行监控,起到预警作用。通过季度数据,企业能及时发现部门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防止问题扩大化。年度考核则进行深度分析,其结果直接决定工资包的清算以及干部的评价。
在实施过程中,季度仅监控核心指标,减少会议频次;年度考核进行深度分析,这样既能及时掌握部门的运营状况,又不会给部门带来过多的工作负担,实现了高效考核。
二、中层管理人员考核:
链接部门业绩与个人履职,
刚性兑现退出
中层管理人员考核的核心逻辑是部门绩效是基础,个人贡献是调节,行为红线是底线,通过科学的考核机制,实现中层管理人员的能上能下。
(一)考核框架(建议权重)
部门业绩结果:权重为60%,以所负责部门的年度考核得分作为评价依据,数据来源于部门考核系统输出。部门业绩是中层管理人员工作成果的直接体现,占据较大权重,能促使中层管理人员全力推动部门目标的实现。
个人履职行为:权重为30%,包括战略执行力(重大项目落地)、团队管理(人才梯队建设、员工敬业度)、跨部门协作(内部客户评价)、合规风控能力等方面。评价数据来源于上级评价和 360 度测评(简化版)。这一维度旨在全面评估中层管理人员的个人能力和工作表现,不仅仅局限于部门的整体业绩。
价值观红线:权重为10%,涉及廉洁合规、安全生产等一票否决项,数据来源于纪检监察、审计报告。这是对中层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确保其在工作中坚守道德和法律底线。
(二)关键机制设计
1.强制分布与末位认定
设置部门业绩门槛,当部门考核未达基准线(如70 分)时,部门负责人直接进入 “警示池”。这一机制能快速识别出在部门管理上存在较大问题的负责人。
开展双维度排序,对同类型部门管理者按“部门业绩得分 ×60% + 个人履职得分 ×30%” 进行综合排序,后 10% 进入末位考察。通过这种综合排序,能更全面、客观地评价中层管理人员的表现,避免单一指标评价的局限性。
明确红线一票否决,一旦触犯廉洁、安全等红线,直接认定为不胜任。这体现了企业对红线问题的零容忍态度。
2.退出路径与缓冲机制:(原文未详细说明,此处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如设置不同的退出等级,对应不同的处理方式,如降职、调岗、待岗培训等;缓冲机制可包括一定的观察期,在观察期内给予改进机会等)
3.避免 “误伤” 的保障措施
历史贡献折抵:对于连续3 年绩效在前 30% 的人员,首次进入末位可豁免退出,转为降薪或警告。这考虑到了员工以往的优秀表现,避免因一次失误而被过度处理。
申诉复核通道:成立由人力资源、纪委、职工代表组成的复核委员会,受理数据准确性申诉。为中层管理人员提供了表达异议的渠道,确保考核结果的公正合理。
岗位适配再评估:对业绩不佳但专业能力突出者,提供技术岗等转岗通道。让有能力的员工能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价值,避免人才的浪费。
三、降本增效:
避免管理资源浪费的实操策略
在考核过程中,要注重降本增效,避免管理资源的浪费,通过优化流程和机制,提高考核的效率和质量。
痛点 | 优化方案 | 案例 |
考核流程复杂 |
1.数字化穿透管理:开发考核数据自动仪表盘,实时推送预警; 2.合并评审会议:将部门考核、干部测评、战略复盘三会合一 |
某央企搭建“智慧考核云平台”,考核流程耗时减少 60% |
评价主观性强 |
1.行为锚定量表:将“团队管理”“协作精神” 等转化为可观测行为(如 “主动组织跨部门会议≥4 次 / 季度”) 2.盲评机制:360 度评价隐去打分人身份 |
某省属国企实施后,评价分数离散度下降35% |
退出阻力大 |
1.契约化管理:任前签订《岗位目标责任书》,明确退出情形; 2.职级分离:退出岗位后可探索保留专业职级待遇,减少抵触 |
某能源集团中层退出接受度提升至83% |
考核并非最终目的,而是一种用数据说话的管理工具。企业应将资源投向指标设计、系统建设、数据治理等长效环节,而非在重复填表与会议上浪费精力,这样才能将管理成本转化为组织效能。真正的公平公正是“规则清晰、结果透明、申诉有门”,而不是追求 “人人满意”,只有这样,才能让考核体系真正发挥作用,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版权所有:中研国培企业管理中心
咨询热线:15300010085(微信同号)
18801096558(微信同号)
邮箱:zygp_pxb@126.com
网址:www.zygp001.com
Q Q:471591198
京ICP备2023027197号-1
(扫一扫,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