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园地
“国资国企”到“国资央企”一词变化,有什么文章?
发布时间:2025-08-15 所属分类:学习园地 浏览次数:76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在中央企业负责人研讨班上的讲话《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全面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引起体制内外媒体的共同关注。这是今年国资委的一号课题。同时,要注意了一个词的变化,最早是国企改革;党的十九大后,确定为“国资国企改革”,党的二十大后“国资国企”仍然使用,但是“国资央企”一词用得多了。这与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是有关系的。


为什么说是一号课题?

   《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全面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这个标题有课题的味道。重要的是《政府工作报告》非常重视这件事情。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加快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今年的国企改革内容,就这一句话,很集中。显然,经济布局结构调整是2025年国企改革的逻辑框架,而具体措施是这两项制度。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偏偏就讲了这两条。

    2024年年12月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前。我参加北京一个关于新形势体制改革的论坛,我把发言整理成一篇文章《期待国资国企改革两个重要文件出台——在某论坛《中国经济改革深化的突破口》专题会上的发言》,文章中有句话“这两个文件至今没有出台,姗姗来迟,以致改革有时候有种雪拥蓝关马不前的感觉”。这个材料被某部门作为内参送上去了。

    两会以后,《政府工作报告》定上了。但是有几个月没有多大动静,甚至在几个单位年度课题都没有这样的课题,我一直关心着。到了半年会议,张玉卓在中央企业负责人研讨班上的讲话《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全面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就是这个标题,已经高度重视。其实在两会后张玉卓到若干企业调研,就是重点抓这件事情的。有几家媒体发表张玉卓16次调研,主题是功能使命,但是媒体上基本上忽视了这个内容。


上图为2025年上半年,张玉卓已带队到访16家中央企业。


    “国资国企”与“国资央企”之变


两会期间,我解读过了,也就过去了。后来,我是关注这个内容的。很多文章政治性很强,像给人民日报发稿似的。然而大专业性不足,始终没有看到很解渴的文章。最近发现《国资国企研究》微信公众号常有独立见解的文章 ,署名国企改革学者王强。他写了篇《国央企的监管,发生了微妙变化》说的是分类改革,很有意思。他说“目前的央企、国企(省市县级、东中西部),差距之大,已不可同日而语!“一把尺子度量改革”已然不现实,因为有的企业个头太大,尺子刻度到头了;有的个头太小,起始刻度都不够”,这个比拟很生动。

    他注意了一个词的变化,说到国企改革走向纵深的希望——“国资国企”与“国资央企”之变。他讲的《国企改革演进三部曲》,也是第一次看到这个的划分。他的“术语之变”就更有意思了。

    最早的口径都是“国企改革”,后来强调“管资本”为主,我写文章,不讲国资改革,国企改革也改不动,应该是国资国企改革,时间大概是2017年。这样的文章不止写过一篇。后来出现“国资国企”改革。这当然与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的论述是有关系的。反正,在2018年就叫开了。

     在2023年2月底,有个精神下来,强调核心竞争力、核心功能,是2023年2月《求是》文章。我写过两个重要内容文章,一是“功能在前”,一是“这场改革是功能性改革”。当然不是一篇两篇,为“功能在前”呼吁,我就写过多篇。

    2023年5月,张玉卓调研中石化时使用了“国资央企” 表述。接着在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提出要“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并且明确指出,所部署的各项改革举措要在2029年全面完成。这意味着,各级国资监管机构要在2029年底之前,全面建立起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对各自所负责监管的国有企业有序开展评价。


实质是国企改革与国资监管逻辑的重构

    目前各级国资监管机构,尤其是国务院国资委系统,已经明确提出了推动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的改革目标,并正在就评价什么和如何评价等问题展开研究。

    从“国资国企”到“国资央企”的转变, 表面是术语更新,实质是国企改革与国资监管逻辑的重构。重点开始放在“央企”的功能性改革上。

   我同意王强的分析:

   “国资国企”代表央地一体的统一监管体系,这种转变直指两大痛点:

     其一,破解“央地职责同构” 困局。过去地方政府常照搬央企考核指标,导致省属煤企与航天科技集团同考“净资产收益率”,忽视功能差异;

    其二,强化国家战略执行力。央企需聚焦“国之大者”,如中核集团承担第四代核电站建设,中国商飞攻坚C919供应链自主化,术语迭代就是要让央企心无旁骛扛起使命。

    于是,地方国资委的定位出现焦虑:过去按国务院国资委模板考核省属企业,现在要自建指标体系,既缺专业人才又少参照系。

   更深刻的现实在于“使命分层”——当国家要求央企攻坚“芯片国产化”时,地方国企可能正为“社区养老设施覆盖率”发愁。比如云南可侧重跨境物流企业考核,山西聚焦煤炭清洁化利用。

    怎样把指标本土化,把国家战略翻译为地方方言,也是地方国资委的任务。现在有些省宣布已经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实际上是做了,并没有建立。

    当然央企,重点是攻坚“卡脖子”领域 。如某央企研制离子注入机,考核周期放宽至10年;

    地方国企,重点是深耕“毛细血管”服务 。如某地康养集团考核社区助老餐覆盖率,江苏港口集团量化“长三角航线密度”。 

    防止过度强调功能改革陷入大起大落、经济下滑

     如何把握其中的“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现在做十五五规划,中央企业把核心功能之外的东西都砍掉,这是不对的。因为中央企业有“三个集中”的任务。国有资本“三个集中”是2025年国务院国资委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关键举措,其具体内涵包括:

‌    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如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性行业,强化国家经济安全支撑能力。

‌    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集中‌:涵盖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    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技术等未来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

    但是,现在就出现问题了,上面要的是“三个集中”,但是常常出现“一个集中”,与主业无关的统统砍掉,‌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集中。现在并没有单独一家央企,如果统统砍掉,就成“两个集中”了,而且造成经济下滑。这是我们为大放心的事情。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这个领导强调新质生产力,就把其它砍掉,特别是一批新董事长上来,最容易出现扬此压彼现象了。看来,还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目前的国企改革很大挑战在于平衡:防止央企因过度政治任务陷入“使命窒息” ,也要防止过度强调功能改革陷入大起大落、经济下滑。

   《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全面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在考核导向上,要从当前的财务考核为主转向战略使命优先;在指标设计上,要显著增加履行战略使命方面的指标。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是考核评价差异化完成。

    总之,从“国资国企”到“国资央企”,一词之变折射国资改革的思路跃迁与迭代。这是功能性改革的大问题。     

    可以预料,下一步国资国企改革,就是以结构调整引领制度与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为基础,深入功能性改革,推进经济布局与结构调整,2029年前就是以此为国资国企改革的主线。

    因此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在中央企业负责人研讨班上的讲话重视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研究是今年国资委的一号课题。还有一个理应是发改委起草的实施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制度,同样重要。

版权所有:中研国培企业管理中心

咨询热线:15300010085(微信同号)

                 18801096558(微信同号)

邮箱:zygp_pxb@126.com

网址:www.zygp001.com

Q Q:471591198

京ICP备2023027197号-1
技术支持:中研国培企业管理中心



(扫一扫,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