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是党的二十大对党的建设提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必须深刻领会其重大意义,以政治监督具体化为着力点,推动重点任务落地见效;以政治监督精准化为抓手,构建问题全周期管理机制;以政治监督常态化为基础,健全长效机制。通过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切实提升国有企业治理效能,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突出“两个维护”,以政治监督具体化
为着力点,推进重点任务落实
新时代强化政治监督的根本任务是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即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国有企业必须将“两个维护”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体现到各项工作中,确保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始终在政治立场、方向、原则、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聚焦政治监督重点内容。2021年12月24日发布的《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条例》明确了纪检监察机关政治监督的“四个重点”。国有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对 “四个重点”做好“四个强化”,确保政治监督聚焦重点、精准发力。一是强化对坚持党的领导的政治监督。加强对学习党的理论、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监督,确保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国有企业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加强对党章党规党纪和宪法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加强对完善公司治理中强化党的领导情况的监督,推动“第一议题”制度落实,着力发现和纠正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等问题,确保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二是强化对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的政治监督。围绕“国之大者”开展政治监督,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党和国家的核心利益与重要立场,做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政治监督就跟进到哪里。三是强化对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的政治监督。以责任制为核心抓手,推动党委将党建工作与本单位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按照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的管理机制,通过系统化的责任体系构建,层层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确保全面从严治党压力要求传导到基层组织末端。四是强化对权力规范运行的政治监督。督促健全党委领导班子权力运行约束机制,优化权力配置,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形成决策科学民主、执行坚决有力、监督全面有效的闭环管理机制, 推动公权力阳光运行,有效遏制腐败行为发生,确保权力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明确“任务+责任”两张清单。在明确重点以后,可采取列重点事项清单方式,进一步细化分解政治监督重点任务。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某研究院所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核心,结合改革发展实际,系统梳理监督重点任务和具体工作举措,明确任务与责任清单,使政治监督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某船舶配套设备公司推行“清单”式监督,公司党委、纪委共同建立政治监督清单,清单中明确了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公司重点工作和综合计划中重点任务、精益管理落实情况等4个方面12项具体监督内容,使政治监督落实到一项项工作中、一件件事情上。
建立“管理+督查”两本台账。督促牵头部门、单位建立管理台账,细化成果标志、完成时限、牵头部门、配合部门、分管领导等,并及时动态更新。专责监督机构同步建立督查台账,夯实监督工作底账,对重点任务进行跟进监督、全程监督、抵近监督,对监督发现问题做好记录、实行动态管理。某研究院所对年度16项政治监督重点事项清单的阶段性进展情况进行了二批次全过程、全覆盖监督提醒,围绕落实项目推进情况、能力培育及重大任务完成情况等年度重点任务,摸清项目进展、推进中的问题,以重点事项监督台账检视贯彻方向准不准、推进力度大不大、落实效果好不好。
坚持问题导向,以政治监督精准化
为抓手,强化问题全周期管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提出,用“全周期管理”方式,推动各项措施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工作成效上相得益彰。政治监督精准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发现问题、处置问题及推动问题整改落实等关键环节。推进政治监督精准化,首先,要厘清监督责任、明确标准;其次,坚持系统思维,从战略高度统筹谋划顶层制度设计;最后,建立事前强化风险研判预防、事中强化过程控制、事后强化整改效果评估的全周期管理机制,强化全过程监督,有效提升监督的精准度和实效性,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力支撑。
厘清责任是精准化的前提。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规定,构建党委(党组)全面领导、纪委监委专责监督、组织部门日常监管的政治监督责任体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指出,党内监督必须把纪律挺在前面,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通过注重战略规划与可操作性的统一,构建权责清晰、分工明确的监督体系,能够形成协同高效、齐抓共管的政治监督工作格局,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明确标准是精准化的关键。政治监督应注重把握四个维度的标准,一是监督检查是否符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保国有企业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二是监督检查是否符合党章党规党纪要求,维护党的纪律规矩的严肃性;三是监督检查是否符合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推动国有标准企业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各项要求;四是监督检查是否符合权力规范运行的要求。通过把握这四个维度的标准,能够确保政治监督有的放矢,切实发挥监督效能。
顶层设计是精准化的保障。顶层设计是政治监督精准化的基础,通过科学谋划、系统布局,明确监督的方向、重点和方法,为政治监督精准化提供制度保障,确保监督工作有章可循、有的放矢。某研究院所出台了《关于加强政治监督工作的若干措施》,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为监督工作提供了明确的依据和操作流程,使政治监督工作有据可依、按步骤推进,避免了监督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全周期管理是精准化的支撑。一是精准发现问题。政治监督实践中,发现问题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精准发现问题是政治监督的起点、有效整改的前提。要充分发挥监督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多种监督手段和方法,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广泛收集信息,善于从细微之处发现问题,及时捕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处置,防止小问题演变为大错误。二是精准处置问题。政治监督主体要加强定性分析能力,建立量化评估体系,完善责任追究机制,通过多维度综合研判,准确把握问题的性质、情节和危害程度,确保处置结果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既要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又要做到宽严相济,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三是精准整改问题。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督促整改,并将整改落实情况与干部考核评价挂钩,形成监督、整改、考核的良性循环,增强监督工作的权威性和实效性。要注重发现与解决问题并重,做到反馈整改销号到位,形成发现问题、处置问题、整改问题的完整闭环,推动政治监督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某研究院所聚焦监督检查、审计反馈问题等各类整改,制定监督方案、成立监督专班,靠前、融入监督,督促建立销号机制,召开纪委会严格审议销号流程和整改成果,督促真改实改蔚然成风。四是全过程精准监督。信息化建设是提升监督效能的重要手段,通过将监督嵌入管理流程,实现对权力运行的实时监控和动态跟踪,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权力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某研究院所把廉洁承诺制纳入外协外包合同管理,嵌入信息化流程,这种全过程、动态化的监督方式,提高了监督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着力提质增效,以政治监督常态化
为基础,强化长效机制建设
推动政治监督常态化落地见效,不仅在于系统回答好“谁来监督”“监督什么”“怎么监督”等核心问题,而且要进一步健全长效机制,确保政治监督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精准有效,为政治监督常态化提供保障。
健全协调协作机制,实现全方位监督。发挥监督合力,强化纪检、审计、质量、科研、产业、财务等职能监督协调联动,推动发现解决共性问题,切实增强管理监督实效。发挥反腐败工作协调小组平台作用,定期召开协调小组会议,对强化综合部门监督合力、推动监督成果共享、深化落实监督端口前移等进行研究讨论,促进监督体系贯通、高效、协同。某研究院所出台了《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监督合力的通知》和《综合部门监督管理责任清单》,提出在职能管理中落实监督责任,明确24项重点监督管理职责,通过协调小组工作平台强化监督合力,统筹全所内部监督力量,推动院所纪委专责监督与多方监督力量同向发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格局。
完善分析研判机制,推动全覆盖治理。针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坚持源头治理与系统施治相结合,实施精准识别和靶向纠治。某研究院所采取监督式调研等方式,对调研反映出的制约改革发展稳定的战略风险、经营风险、廉洁风险等因素进行深入剖析,提出改进建议,助推各项工作取得实效;同时,加强政治生态分析评估,定期对单位政治生态状况进行分析研判,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推动政治生态持续向好。
健全融合协同机制,实现多维度监督。一是政治监督与日常监督融合。政治监督与日常监督一体两面、深度融合。政治监督要经常抓、抓经常,日常监督也要凸显政治性。只有将政治监督融入日常、做在经常,才能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确保政治方向不偏、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担当有力。要善于从政治角度去审视问题,从政治高度去把握问题,从政治要求去解决问题,使日常监督成为加强政治建设、提升政治能力的重要途径,推动政治监督与日常监督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某金融公司坚持政治监督和日常监督相结合,聚焦行业典型案件案例反映的突出问题,举一反三开展日常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督促职能部门有效履职,一体推进深化金融反腐和防控金融风险。二是政治监督与业务工作融合。政治监督与业务工作的融合体现了辩证统一的逻辑。没有脱离政治的业务,也没有脱离业务的政治。政治监督是业务工作的政治引领,业务工作是政治监督的实践载体。要强化政治意识,树立辩证思维,提升监督能力,善于从具体业务中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某平台公司紧盯重点领域开展专项监督,根据问题线索反映的业务领域腐败问题,以线索核查为切入点,同步组织开展监督检查,重点围绕工程建设领域、境外子公司等开展专项监督,推动业务工作与政治监督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实现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与全面从严治党的有机统一。三是政治监督与“一把手”监督融合。在政治监督过程中,应当着重加强对“关键少数”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既要有上级的有力督导,也要充分发挥同级相互制约的作用,更要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体系,切实做到早预警、早干预、早纠正,确保“一把手”规范行使权力。某制造公司着力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根据15个方面18个要求,结合实际定期完善贯彻落实具体举措及工作台账,督促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定期开展落实情况自查并向党委报告,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作者单位: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四研究所)
版权所有:中研国培企业管理中心
咨询热线:15300010085(微信同号)
18801096558(微信同号)
邮箱:zygp_pxb@126.com
网址:www.zygp001.com
Q Q:471591198
京ICP备2023027197号-1
(扫一扫,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