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 12 月 4 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如同一束强光,穿透积弊,照亮党风政风转变之路,也为国有企业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这八项规定绝非普通的工作要求,而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指引,对国有企业来说,更是作风建设征程中的明亮灯塔。
八项规定对国企作风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维度。从政治高度看,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基础。贯彻八项规定,是国企坚决拥护 “两个确立”、做到 “两个维护” 的直接体现,是确保国企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关键。只有严守八项规定,国企才能成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 ,在经济领域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从企业发展角度而言,八项规定为国企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内部环境。它有力遏制了奢靡浪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风气,促使资源更多地向生产经营、创新发展倾斜。以某大型国有能源企业为例,在贯彻八项规定前,每年公务接待、会议等费用居高不下,且部分接待和会议流于形式,实际成效甚微。落实八项规定后,该企业严格规范公务接待标准,精简会议流程,仅一年就节省了上千万元的费用。这些节省下来的资金被投入到技术研发中,企业当年的技术创新成果比上一年增加了 30%,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八项规定还重塑了国企与职工、社会的关系。通过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基层调研,国企能够更好地了解职工需求,解决职工关心的实际问题,从而提升职工的归属感和工作积极性。某国有制造企业领导班子在贯彻八项规定过程中,定期深入生产一线,与职工面对面交流。在一次调研中,了解到一线职工工作强度大,休息时间不足,企业随即调整了工作排班制度,增加了职工的休息时间。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职工的满意度,还使产品的次品率降低了 15%,生产效率提高了 20%,实现了企业与职工的双赢。同时,国企积极践行八项规定,展现出良好的社会责任形象,增强了社会对国企的信任和支持,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学习研讨:国企自我革新的契机
在国企的发展历程中,专题研讨会犹如关键的转折点,而关于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细则精神深化作风建设的专题研讨,更是意义非凡。它是国企自我革新、自我提升的重要契机,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通过这样的专题研讨,国企能够系统、深入地反思自身在作风建设方面的实践与问题。在研讨过程中,各部门、各层级的人员汇聚一堂,分享在落实八项规定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某国企在一次研讨会上,基层员工提出在精简会议流程方面,虽然减少了会议数量,但部分会议的时长仍过长,影响了工作效率。这一问题引发了大家的深入讨论,企业管理层意识到,仅仅减少会议数量是不够的,还需要优化会议组织方式,提高会议决策效率。随后,该企业制定了会议时长限制制度,并要求在会议前明确议程和目标,大大提高了会议的效率和质量。
专题研讨也是国企学习最新政策要求、把握时代脉搏的重要平台。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央八项规定及细则精神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化,对国企作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研讨,国企能够及时了解这些变化,调整自身的工作方式和作风建设策略。例如,在近年来对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下,国企在研讨中明确了在公务活动中减少资源浪费、推行绿色办公的具体措施,如双面打印文件、减少一次性办公用品的使用等,不仅响应了国家政策,也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研讨活动还能激发国企员工的创新思维,为作风建设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在交流中,不同岗位的员工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提出富有创意的建议。有的员工提出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公务接待费用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支出,有效防止了违规接待行为的发生。这种创新的管理方式在企业中得到推广应用,进一步加强了作风建设的效果。
回顾历程:八项规定的深远影响
回顾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背景与历程,那是一段充满决心与变革的征程。2012 年,面对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问题,中央八项规定应运而生,犹如一声响亮的号角,开启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篇章。这八项规定从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等八个方面入手,以具体、细致的要求,为党风廉政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
在国企的落实过程中,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党风政风得到极大改善,曾经一些国企存在的公款吃喝、铺张浪费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某国企在八项规定出台前,每年的公务接待费用高达数百万元,且存在不少违规接待行为。八项规定实施后,该企业严格执行接待标准,规范接待流程,公务接待费用逐年下降,去年已降至不足百万元,降幅超过 60%。同时,企业的党风明显好转,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显著增强,形成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工作效率也大幅提升。精简会议和文件,让国企员工从繁琐的形式主义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据统计,某国企在落实八项规定后,会议数量减少了 35%,文件数量减少了 40%,员工用于业务工作的时间平均每周增加了 5 小时。会议质量也得到了提高,以往一些冗长、无实质内容的会议被精简为高效的短会,决策更加迅速,工作落实更加有力。
国企与群众的联系更加紧密。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研更加频繁,切实了解职工的需求和困难,为职工办实事、解难题。某国有建筑企业的领导班子定期深入项目工地,与一线施工人员交流,了解到工人在住宿、饮食等方面存在问题后,企业立即投入资金改善工人的生活条件,得到了职工的广泛赞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归属感明显增强。
直面问题:作风顽疾剖析
尽管在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细则精神的过程中,国企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作风顽疾。形式主义在国企中时有表现,文山会海现象屡禁不止。一些国企会议频繁,且内容空洞,缺乏实质性的讨论和决策。某国企在一个月内召开了 30 余次会议,其中有近一半的会议未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参会人员在会议中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对工作进展毫无帮助。过度留痕问题也较为突出,部分工作过度注重文件、记录等形式,而忽视了实际效果。在一次安全检查中,某国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准备了厚厚的检查资料,却在实际的安全防护措施上存在诸多漏洞,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官僚主义同样不容忽视,一些领导干部脱离实际,决策脱离群众需求。在某国企的一项新业务拓展决策中,领导班子未充分调研市场和听取基层员工的意见,盲目上马项目,结果导致项目亏损严重,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有部分领导干部存在特权思想,在资源分配、职务晋升等方面为自己和亲属谋取私利,严重破坏了企业的公平环境,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这些作风问题对国企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从内部管理来看,它导致资源浪费,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被消耗在无意义的形式和官僚主义的决策中,降低了运营效率。从外部形象来看,作风问题损害了国企的社会声誉,影响了与客户、合作伙伴的关系,削弱了国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践行路径:深化作风建设举措
面对这些问题,国企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深化作风建设。加强思想教育是首要任务,通过开展主题党日、廉政教育等活动,提高员工的思想认识。某国企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参观廉政教育基地,通过观看警示教育片、听取案例讲解等方式,让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作风问题的严重性,增强廉洁自律的意识。在一次参观后,一名党员干部表示:“看到曾经的领导干部因为作风问题而走上犯罪道路,我深受触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严格要求自己,坚守廉洁底线。”
完善制度建设至关重要,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工作流程和标准,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某国企制定了详细的公务接待管理制度,明确规定了接待标准、审批流程等,从制度上杜绝了违规接待的可能性。同时,该企业还建立了内部审计制度,定期对企业的财务收支、项目建设等进行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
强化监督问责是确保作风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要加强内部监督,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定期对各部门的作风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同时,拓宽外部监督渠道,接受职工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对于违反作风建设规定的行为,要严肃问责,绝不姑息。某国企在一次监督检查中,发现一名中层干部存在违规收受礼品的行为,企业立即对其进行了严肃处理,给予其党纪处分,并在企业内部进行通报批评,起到了良好的警示作用。
树立良好风气,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某国企,领导班子成员带头遵守八项规定,严格要求自己,为员工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领导的带动下,企业内部形成了勤俭节约、务实创新的良好风气,员工们积极向上,工作热情高涨。
未来展望: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作风建设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永远在路上。国有企业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持续发力,不断巩固和拓展作风建设成果。在未来的发展中,国企要将作风建设融入企业的日常管理和文化建设中,形成长效机制。通过定期开展作风建设 “回头看”,及时发现和解决新出现的问题,确保八项规定及细则精神得到长期、有效的贯彻执行。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优良的作风将成为国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它能够凝聚员工的力量,激发员工的创新活力,提升企业的执行力和运营效率,从而助力国企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央八项规定及细则精神的指引下,国有企业的作风建设将不断取得新的成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
版权所有:中研国培企业管理中心
咨询热线:15300010085(微信同号)
18801096558(微信同号)
邮箱:zygp_pxb@126.com
网址:www.zygp001.com
Q Q:471591198
京ICP备2023027197号-1
(扫一扫,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