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会议认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六个“坚持”,为编制“十五五”规划提供了战略指引,也为“十五五”时期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原则遵循。
科学编制高质量、切实
可行的“十五五”规划
会议指出,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对标对表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全面客观评估国资央企“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基础上,精准把握内外部环境变化,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统一,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科学编制高质量、切实可行的“十五五”规划。
要强化科技视角和产业导向,聚焦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更好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加快推进国有资本“三个集中”,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助力增强我国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和安全性,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十五五”时期,国有企业应
进一步把握好三个主攻方向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五年。这五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资国企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赋予的使命责任,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开创性、历史性的重要成就。
我国即将进入“十五五”时期。“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顶梁柱,国资国企应进一步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从《国资报告》近期的采访调研看,国企管理者、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十五五”时期,国有企业应在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下,进一步把握好如下三个主攻方向:
进一步增强产业布局韧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有经济不断适时调整以寻找与国家战略、社会需求之间新的匹配方式。“十四五”期间,国资国企在巩固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加快厚植新兴产业潜力,努力开辟新的增长空间,国有经济应对不确定性挑战的韧性更强。不过,国有经济中传统产业占比仍然偏高,可以厚植未来增长潜力的战略性、规模化新产业尚在形成之中。比如过去几年中,国有经济在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热门产业中的布局速度还不够快、布局力度还不够大。《国资报告》在采访调研中注意到,国资国企诸多人士均表示,进入“十五五”之后,将进一步提高布局第二曲线的主动性、紧迫感,不仅要找到眼前的转型之路,还要形成定期审视产品、技术、市场是否仍具长期潜力的习惯。只有这样,当传统产业出现周期性波动时,国有经济的风险应对能力才会更强,利润增长韧性才能更足。当前,国有企业已经在生物技术、量子信息、可控核聚变等未来产业做了一些布局,可以说,这些领域都属于未来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国有企业正在加大布局力度,尽快形成产业影响力,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国资国企人士也认识到,布局第二曲线也好,发力战新产业也好,既要有因时而变的市场意识,又要有因企制宜的战略定力,不能盲目跟风、一哄而上,把好好的蓝海市场变成内卷无底线的红海“战场”。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增强国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十四五”期间,每年都有一批“超级工程”“大国重器”亮相,特别是九三阅兵中,系列新域新质作战力量震撼亮相,极大提振了民族自信自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同时也应看到,国有企业的创新领先优势集中在渐变型技术创新领域,在突变型技术创新领域的原始创新供给还不够,在工业母机、集成电路等领域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下一步,科技创新的密集程度将会前所未有,科研范式变化速度将会前所未有,全球科技竞争激烈程度将会前所未有。国有企业要想布局第二增长曲线,真正增强产业韧性,必须加速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相关人士在接受《国资报告》采访时提到,在渐变型领域,国有企业应继续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联合各类创新主体开展科技攻关,带动行业技术水平的稳步提升;在突变型领域,国有企业应加快摆脱路径依赖,充分发挥市场优势配置资源、选择路径,允许多种假设多种方案。国有企业应进一步树立科学的科研投入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回报意识,避免为了研发而研发;应增强激励约束,建立容错机制,真正调动核心研发人员的主动性,绝不能让做出成绩的科研人员当幕后英雄;应加快建设一批有较强行业带动力的重大中试项目,主动为各类产品公司提供服务,进一步打通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的堵点,帮助真正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新技术脱颖而出。
进一步提升治理模式、运行机制活力。我国国有企业诞生以来,不断探索更加适应我国国情和时代需求的国有企业治理模式,最终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在具体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上,也形成了一批经验做法。当前,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加速来临,随着国有企业不断布局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旧有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方法受到明显冲击。在此背景下,国有企业要推动管理理念和方法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工具赋能企业管理,建立敏锐的市场感知机制,尽可能缩短决策链条和决策时间。当前,一批国有企业正在进行积极思考和探索,并与相关机构展开合作,力争在人工智能时代尽快重塑组织形态,掌握新时代的管理主动权。这也对有效监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人工智能时代,国资监管机构也好,国有企业集团公司也好,正在进一步探索对新业务、新形态的差异化监管方式,为企业抢占新赛道松绑赋能;正在建设完善上下贯通的在线监管系统,确保风险可视可控。
合理灵活的产业布局离不开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而新的产业形态呼唤新的治理模式、运行机制。这三者之间互为依托、彼此支撑。随着这方面能力的协同提升,我们必将探索出国有企业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中国道路,探索出“十五五”建设现代新国企的时代答案。
版权所有:中研国培企业管理中心
咨询热线:15300010085(微信同号)
18801096558(微信同号)
邮箱:zygp_pxb@126.com
网址:www.zygp001.com
Q Q:471591198
京ICP备2023027197号-1
(扫一扫,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