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央企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按照国务院国资委的要求,2025年中央企业战新产业收入占比要达到35%。
社会各界对中央企业战新产业发展提速普遍持积极态度,并从不同角度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与此同时,随着产业快速扩张,部分担忧也开始浮现:
一是关于潜在的同质化竞争与重复建设问题。有观点认为,个别企业可能在考核压力下,在缺乏相应技术积累的领域盲目跟风,导致项目规划趋同。同时,为抢占赛道而签订的“占坑合同”,可能带来资源分散和内卷化倾向,影响整体效率。
二是关于投入产出失衡与经济风险的隐忧。考虑到战新产业周期长、不确定性高的特点,部分项目投产后面临供需失衡、“增量不增效”困境,短期内效益不达预期,在一些技术迭代快的高端领域,市场风险加速积聚。
这些关切反映了市场对资源配置效率的高度重视,也指出了中央企业在布局新兴领域时需警惕的风险。在理解这些观点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市场的演进与战略价值的实现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因此,审视中央企业发展战新产业的进展与效果,既需站在当下正视面临的挑战与问题,也要着眼长远,考量其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作用。
首先,所有产业发展初期普遍存在投资活跃、多路径探索的特征。在任一产业的培育阶段,各企业会动态探索不同的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为了寻找新的增长点,规避不确定性,多主体多路径同步进行投资布局是市场常见现象。国内早期的钢铁、水泥等行业,也曾经历过不同市场主体在产品方向上同质竞争激烈的阶段。随着政策引导、需求演变以及行业自身的调整优化,市场格局逐步趋向优化,竞争力不足的产能被淘汰,行业集中度得以提升,规模效应、创新能力的支撑作用随之增强。对于当前的战新产业而言,关键在于能否在探索后,快速识别有效路径,推动整个产业从早期的广泛布局阶段,高质量地转向注重核心竞争力和精细化运营的深耕期。
其次,深刻理解战新产业的价值创造需着眼于长远。战新产业普遍存在研发周期长、投资大的特点,盈利模式在初期往往尚未成熟。因此,对于这类投资的评价需要综合考量短期经营表现与长期战略价值——例如构建核心技术能力、增强产业链韧性、拓展未来的产业话语权以及潜在的衍生效益。从历史经验看,某些具有战略眼光的重大投入,其回报周期可能会很长。例如,京东方在战略投入期曾经历较大的经营压力,但其顶压前行,持续深耕液晶面板领域,通过技术积累和战略并购,最终在全球半导体显示产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同样,亚马逊在其转型期间对云计算基础设施的持续投入,也为公司后期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这些案例凸显出战新产业发展对战略定力和韧性的需求。当然,企业在坚定长期目标的同时,也必须注重提升研发投入的有效性和项目实施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以更稳健地走向成功。
再次,理性看待战新产业投资的风险。战新产业投资普遍具有高风险性。相关部门和中央企业评估此类投资时,需保持理性、长远的视角:只要决策流程经过科学论证、资源投入规范审慎,即便项目最终未能完全达成目标,其探索过程本身也具有价值——积累的技术、人才与行业经验常为后续成功奠定基础。例如,美国SpaceX在早期火箭发射中多次遭遇重大挫折,NASA基于严格的归因分析,确认并非设计原理错误,继续给予支持,最终见证了SpaceX在火箭回收和星链项目上的突破性成就。战新产业需建立“允许失败但不允许盲目”的评估机制,将资源损耗控制在容错区间内,将失败转化为产业进阶的必要成本。同时,企业可通过引入多元资本构建风险共担体系,或设计匹配创新阶段的弹性退出机制,有效分散单一主体难以承受的风险。
在当前中美贸易争端不断加剧、技术壁垒持续高筑的严峻形势下,中央企业加速发展战新产业不仅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战略基石,更是冲破科技封锁、塑造发展新动能的关键突围。中央企业布局战新产业,需要讨论和监督,也需要耐心与支持。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要积极作为,建立长期主义和动态调整的发展体系,平衡使命担当与市场智慧,从而在全球战新产业竞争中锻造真正的新质生产力。
版权所有:中研国培企业管理中心
咨询热线:15300010085(微信同号)
18801096558(微信同号)
邮箱:zygp_pxb@126.com
网址:www.zygp001.com
Q Q:471591198
京ICP备2023027197号-1
(扫一扫,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