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新三年行动”即将收官,国企改革下一步往哪改?
发布时间:2025-09-17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浏览次数:67

在这“十四五”与“新三年行动”双收官之年,立足新起点,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又将迈出怎样的步伐?


在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国企改革举足轻重。2023年,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全面启动。这一行动立足时代大局,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国企改革发展作出了全局性、战略性部署。随着2025年末的临近,这场为期三年的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即将迎来收官。


在这“十四五”与“新三年行动”双收官之年,立足新起点,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又将迈出怎样的步伐?回顾2025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的十四场重要会议,国资智库提炼出四项反复提及的“核心要点”,或将对新一轮国企改革行动的方向有所指引,一起来看。


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快开启增长的“第二曲线”


优化布局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企业科创能力,强化科创主体地位。“新质生产力”“战新产业”“科技创新”,是近阶段以来国务院国资委会议中的核心热词。


在今年7月召开的地方国资委负责人研讨班上,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强调,要科学把握国资国企在新征程上的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开启增长的“第二曲线”,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更好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


会议还强调,要增强科技创新第一动力,突出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大文章,大力培育更多引领产业升级的新兴支柱产业。要加强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统筹推动,着力探索出资人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有效方式,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允许试错的良好氛围。


在中央企业负责人研讨班上,国务院国资委要求,国资央企必须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为开创企业改革发展新局积聚新动能新优势。要把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努力开启增长的“第二曲线”,加快实现从要素大量投入的“汗水型增长”向科技创新驱动的“智慧型增长”转变。要着力提升原创性引领性技术供给能力,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要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形成“创新-产业-创新”的良性循环。要持续推进重点产业提质升级,超越内卷竞争维护产业价值,突出互利共赢涵养产业生态,推动产业体系不断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方向跃迁。


此外,今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召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专题推进会,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会议要求,要在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质量上下功夫,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勇担当,在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上动真章,在健全创新评价激励机制上求突破;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引领国有企业科研范式变革,打造和开放战略性高价值应用场景。


国务院国资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2025年第一次全体会议指出,要进一步抓好“两非”“两资”处置和亏损企业治理,将资源更好地集中到主责主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来,形成主业更突出、核心竞争力更强的业务布局。要推动国有企业更大范围、更深程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支持原始创新的制度机制,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今年4月,在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张玉卓指出,要更大力度推进科技创新,强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第一动力,中央企业要根据行业特点按照渐变型、突变型技术创新分类施策,着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要更大力度推进产业焕新,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瞄准新技术突破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通过自主内生培育、组建合资公司、开展股权并购、打造投资平台、优势资源赋能等模式,加强对传统领域的改造、优势行业的巩固、未来赛道的开拓,不断开启增长的“第二曲线”。要更大力度推进机制革新,以新型生产关系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公司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更加灵活高效、企业管理体系更加与时俱进,对科技型子企业、承担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任务的子企业探索实施差异化监管,完善出资人监督体系,切实维护国有资产安全。要更大力度推进思维更新,不断突破中央企业产业发展的认知限制,强化系统思维,把强创新与稳增长、抓改革、防风险、强党建等结合起来;强化市场思维,使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双螺旋耦合并进;强化爆品思维,找准并满足市场需求;强化流量思维,用产品和服务赢得用户信赖;强化生态思维,搭建平台吸引连接各方参与者共同实现价值创造。


张玉卓强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根本上要依靠党的领导,围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


围绕中央企业“AI+”专项行动,国务院国资委也召开会议做了专项部署,国资央企要抓住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战略窗口期,强化科技创新,聚焦关键领域加快掌握“根技术”,坚定攻关大模型,积极参与开放生态建设,推动产生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加速推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要强化深度赋能,瞄准战略意义强、经济收益高、民生关联紧的高价值场景,强化行业协同、扩大开放合作,加大布局突破力度。要夯实算力基座,为技术突破、应用落地提供有力支撑。要突破数据难题,分批构建重点行业数据集,建设好通用基础数据集,做强做优数据产业。


今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对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关键要求,而这些要求也必将成为国企改革下一步发展的重要指南针。


二、做好国资央企“十五五”规划编制

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站在2025年过渡至2026年的关键节点之上,国务院国资委对做好国资央企 “十五五” 规划编制提出了一系列高屋建瓴的要求。国务院国资委指出,要进一步提升党建质量,特别加强对新提拔干部、年轻干部、关键岗位干部教育引导,加快建设与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相配套、与企业功能使命相适应的党建工作体系。要以优良作风推动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上来,做好国资央企“十五五”规划编制,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坚决有力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地方国资委负责人研讨班强调,要以编制和实施“十五五”规划为契机,指导推动地方国有企业始终坚持战略导向、长期主义,以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重塑未来核心竞争力。


中央企业法治工作会议强调,2025年中央企业要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进一步健全法治工作体系,着力提升依法治企能力,加快推进世界一流法治企业建设试点,切实加强法律风险管控,持续强化合规管理,着力破解涉外法治重点难点问题,努力打造过硬法治工作队伍,推动“十四五”法治央企建设顺利收官,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下坚实基础。


中央企业“AI+”专项行动深化部署会强调,要着力强化中央企业推进人工智能发展的要素支撑,在编制企业“十五五”规划中将发展人工智能作为重点,打造更多科技领军企业,孵化培育一批初创企业。要加大资金投入,坚持产投结合、以投促产,持续壮大发展人工智能的长期资本、战略资本、耐心资本。要优化人才引育,建立更加符合行业特点规律的人才评价体系,打造更加宽容、自由、耐心的发展环境,让人才心无旁骛搞科研。


今年2月召开的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围绕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监管、强化创新、优化结构,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持续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要着力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以编制“十五五”规划为契机,深入研究形势、研究市场、研究行业,立足自身基础和优势,推进国有资本“三个集中”,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切实增强主业实业核心竞争力。


中央企业人才工作部署会提出,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引领,高质量编制“十五五”人才规划,重塑中央企业人才教育培养体系,纵深推进“百-万-百万”科技人才培养工程,以更大力度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纵深推进新时代人才强企战略,为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证。


“十五五” 规划作为衔接 “十四五” 收官与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关键纽带,对企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2025年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收官之年,在此背景下,“十五五” 规划将成为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行动指南,助力国企顺应科技革命产业变革趋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


三、提升国资监管效能

形成新的国资监管手段和方式


今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在强化国资监管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高要求,旨在全方位提升监管效能,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


地方国资委负责人研讨班指出,要坚持“两个一以贯之”,推动公司治理更加科学规范、市场化经营机制更加灵活高效、企业管理更加与时俱进,形成新的国有企业治理和经营机制。要坚持“放得活”与“管得住”相统一,形成新的国资监管手段和方式,不断提升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高效化监管水平。


国资央企集中整治违规吃喝推进会议强调,要全面自查自纠,真正把思想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分类开展整治。要从严从快查处,会同纪检监察机构,切实加强对违规吃喝的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依规依纪依法严查快办。要深化标本兼治,对违规吃喝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完善日常监管制度体系。


国务院国资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25年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提出,2023年以来,地方、各中央企业体制机制类任务巩固深化,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三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一业一策、一企一策”考核全面实施,穿透式监管进一步强化,监管效能明显提高,有效激发企业内生活力动力;党的领导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党建基层基础不断夯实,正风肃纪反腐一体深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会议指出,要加强出资人监督和各类监督贯通协同,以司库监管平台为基础,有序建立智能化穿透式监管系统,切实提升监管效能。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流程强化分层分类指导,发挥好党建优势,加快构建同新征程国资央企职责使命相适应的党建新格局。


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问题的监管,探索实施穿透式监管,努力做到向下看清各级、一级管住一级,不断提升国资监督有效性;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采取有力措施防控债务风险,严控重点领域风险,健全全面风险防控体系,善于在高质量发展中化解风险,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考核分配工作会议指出,国资国企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完善分类考核评价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制度供给、完善运行机制、创新监管方式,持续提升考核分配精准性、规范性,引导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四、抵制“内卷式”竞争

聚焦主责主业,加强重组整合


2025年下半年,国务院国资委频频提出抵制“内卷式”竞争一词,要求中央企业及地方国有企业聚焦主责主业,加强重组整合,推进重点产业提质升级,营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环境。


“内卷式” 竞争是一个描述社会或组织内部低效、非理性竞争状态的概念。其源于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对印度尼西亚农业社会的研究,他在《农业的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中提出 “内卷化”(involution),指当地农民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增加劳动投入来提高产量,却陷入人均产出不增反降的困境。后来,这一概念被延伸到社会各领域。


国务院国资委明确要求企业坚守主业、深耕主业,将聚焦主业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抓手。强调企业需围绕主责主业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在核心业务领域深耕细作,剥离非主业、非优势业务,避免盲目扩张和多元化经营带来的风险。


中央企业负责人研讨班提出,今年以来,国资央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走深走实,重组整合深入开展,公司治理持续优化,监管效能切实提升。服务国家重大部署有力有效,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性保障性功能更加凸显。党的领导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有力推动政治生态持续向好。


会议强调,要扎实推动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要注重经营效益,追求突出主业竞争力引领力的收入、具有稳定现金流的利润,追求真正能够形成资本积累的效益;注重增长潜力,做到长短期目标有效衔接、表内外资产同步积累、软硬性实力协同共进;注重发展价值,在履行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上有机统一,在维护市场秩序、提升行业价值上示范引领,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上主动作为。


地方国资委负责人研讨班指出,要紧紧围绕“三个集中”,优化国有资产增量投向,调整存量结构,带头抵制“内卷式”竞争,加强重组整合,推动国有资本优化配置,形成新的国有资本布局结构。


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成效斐然,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展望改革下一步,国有企业仍有漫漫长路尚待前行,着力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质量,完善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机制,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潜能,国有企业需在新征程中持续深化改革、方能行稳致远。

版权所有:中研国培企业管理中心

咨询热线:15300010085(微信同号)

                 18801096558(微信同号)

邮箱:zygp_pxb@126.com

网址:www.zygp001.com

Q Q:471591198

京ICP备2023027197号-1
技术支持:中研国培企业管理中心



(扫一扫,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