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重庆、甘肃、广东、海南、河北、湖北、湖南、吉林、江西、辽宁、内蒙古、青海、山东、上海、四川、天津、云南、浙江等19个省(区、市)相继披露审计工作报告。
在国企审计方面,审计报告披露出资产质量不实、经营风险突出、改革任务滞后、监管体系薄弱等突出问题,亟需系统治理。
一、资产家底不清、管理粗放
北京2户企业漏报错报房屋37处5.14万㎡;湖北7户企业37.51万㎡房产未办证或未入账。
海南1户企业下属14家公司未经评估出租资产1927.61万元;内蒙古4172.22万㎡房产、3.26万㎡土地未办证。
二、会计信息失真、资金损失
北京6户企业因提前或推迟确认损益等造成31.16亿元资产或损益不实;上海3户企业利润不实17.91亿元。
内蒙古8户企业通过虚假贸易虚增收入176.21亿元;广东2户企业燃煤、油品采购管理不善增支11.93亿元。
三、投资决策失当、损失风险大
吉林2户企业信托收益权等投资已损失33.98亿元;山东6户企业24个项目形成损失或风险3.09亿元。
云南4户企业偏离主业进行高风险投资,4.14亿元及5200万美元面临损失风险。
四、改革任务推进滞后
甘肃3户企业13项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未完成;辽宁3户企业下属166家“两非两资”企业未按规定处置。
五、风险管控薄弱、违规经营多发
北京3户企业提供无反担保或被担保单位为“预警”类风险的对外担保;内蒙古4户企业违规超股比担保16.16亿元并出现代偿风险。
湖南7个工程建设项目、84项物资及服务未按规定招投标;四川2户企业违规开展融资性贸易,8333.33万元应收款存在损失风险。
六、对参股企业“重投轻管”
上海8户企业对参股企业管控不力造成权益受损或潜在风险20.47亿元;山东2户企业参股14户企业长期亏损或停产,投资额2.2亿元。
北京
审计了8家市属国有企业,延伸调查了55家企业,重点关注了国有资产监管、处置、收益分配情况。从审计情况看,监管机构能够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持续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管理体制;市属国有企业聚焦主业和高端产业,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领域加大投资力度。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对外担保和招投标管理不严。3家企业提供了3笔担保或再担保,未明确反担保措施或为“预警”类风险单位提供担保。1家企业及其所属企业部分采购事项未按规定履行公开招标程序或应废标未废标。部分企业资产底数不清、管理不善。2家企业漏报、错报、错登房屋37处5.14万平方米;2家企业11处8972.89平方米房屋被长期无偿占用;1家企业240.4万元国有资产去向不明或未见实物。会计信息不实。6家企业推迟或提前确认损益、混用会计科目导致余额抵消、未按规定确认预计负债或资产减值损失,造成31.16亿元的资产或损益不实。
重庆
组织对相关市属国有企业进行审计,重点关注了相关企业及下属子公司资产盘活、瘦身健体等情况。审计结果表明,相关企业多措并举盘活利用国有资产,积极推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资产盘活或“瘦身”任务推进落实不到位。13家企业未按规定将3年以上应收债权、闲置土地等资产纳入“待盘活资产清单”管理。部分“三无”或吊销未注销的子企业等未按照“瘦身”改革攻坚专项行动要求纳入压减法人户数任务并完成相关处置程序。
部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部分企业违反企业会计准则,通过将亏损子企业不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少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等方式人为调节财务数据。
甘肃
重点审计了3户省属国有企业。审计结果表明,相关国有企业持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效益、业务规模、运行质量持续提升。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是国企改革措施落实不到位,部分目标任务未完成。3户企业国企改革3年行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6+1”行动等13项改革任务未完成;“瘦身健体”推进不到位,未按规定对所属15家公司完成清理注销。
二是经营决策不规范,部分投资存在损失风险。3户企业及所属公司部分重大经营事项决策程序不规范,3.36亿元对外投资、代偿资金等存在损失风险。2户企业及所属5家公司采购招标管理不规范,涉及合同金额6164.13万元。
三是资产管理存在漏洞,部分会计信息不实。2户企业及所属5家公司8.1万平方米房产未办理产权登记,6.66万平方米房产、181.6亩土地长期闲置;3户企业及所属7家公司多计收入2.14亿元,少计收入、利润、权益等4.38亿元,少计提折旧1813.83万元。
广东
审计了5户省属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情况。截至2023年末,5户企业账面资产总额14377.73亿元,负债8801.61亿元,国有资本权益5237.47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59.95%。审计结果表明,抽查的省属企业能够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提升抗风险能力,推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但在业务经营、资产管理、风险管控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经营管控不到位。2户企业燃煤、油品等采购管理不到位,增加成本或造成损失11.93亿元。2户企业贸易、金融等业务管控不严,造成损失4013.97万元。1户企业未按协议收回加油站过渡期经营收益、延期收回加油站经营权,涉及损失5977.33万元。4户企业资金存放、融资等管理不到位,损失利息收益或增加利息成本1184.39万元。
国有资产管理不规范。2户企业处置资产程序不合规,或不及时处置低效无效资产,涉及资产原值3946.82万元。1户企业为承租方定制投标条件,或远低于市场价出租,涉及面积1.12万平方米。
风险管控不力。3户企业对股权、项目投资管控不到位,存在损失风险1.36亿元。2户企业部分项目资金投入后难以运营产生效益,涉及8.66亿元。
海南
1.省属国企国有资本权益变更不及时,2家企业未及时完成注册资本变更登记手续。2.资产管理处置不当。一是1家企业下属12家公司应纳入未纳入“处僵治困”任务范围;2家公司未完成“处僵治困”任务。二是1家企业未按深化国企改革要求及时处置低效无效资产,部分设备、土地、房产等资产闲置;下属3家公司处置的7项资产和4家公司出租的4宗土地,均未按规定履行资产评估程序。三是1家企业下属14家公司未经评估向非国有单位和个人出租资产,涉及1927.61万元。
河北
重点审计了河钢集团资产管理使用等情况。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是资产不实。3户子企业因购置或处置资产未进行账务处理等原因,多计资产42.06亿元、少计资产11.00亿元。
二是资产管理不规范。1户子企业部分资产处置未进行评估和备案直接拍卖,涉及金额2452.85万元。
湖北
1.会计核算不够规范。少数企业合并报表范围不准确、内部关联交易抵消不充分,多计或少计收入、成本费用。2.运营管理存在漏洞。少数企业运营效益不佳,8813.96万元专项资金长期闲置,10.24亿元应收账款长期挂账。部分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论证不充分、投资决策不当、投后风险应对不及时,导致投资未产生效益、形成损失。审计还发现,7家企业37.51万平方米房产未办理权属证或未登记入账,3家企业18.07万平方米房产、14.79亩土地长期闲置。
湖南
对3家省属国有企业开展了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是聚焦主业不突出。企业业务同质化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或机构整合不到位,部分业务分散经营。
二是2家企业5个项目存在前期论证不充分被迫终止或变更、违规决策等问题,导致相关资金难以收回或存在损失浪费风险。
三是有7个工程建设项目、84项物资及服务未按规定招投标或采购。四是未对持续亏损的参股企业跟踪管理、施工项目现场管理不到位,造成亏损或损失1.89亿元。
吉林
组织开展11户省属国有企业2021至2023年资产质量和经营风险,8户省属企业财务收支、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等审计,重点关注企业资产结构、投资风险、经营管理等方面情况,发现的主要问题:
1.4户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盈利能力较弱。3户企业因传统业务市场萎缩,核心资产盈利能力不足等原因亏损严重,三年累计亏损12.38亿元;1户企业净资产收益率较低,43条高速公路中有41条亏损。
2.6户企业投资管理不善,投资效益不佳。2户企业开展信托收益权等投资,形成损失33.98亿元;4户企业股权投资13.86亿元未取得收益、基金投资等未能按期收回本金及收益8.07亿元。
3.6户企业债务风险突出,偿债压力大。4户企业融资余额达1934.51亿元,长期通过借新还旧或财政补贴偿还到期本息,偿债压力大;2户企业管理的信托计划、取得的棚户区改造项目贷款等,由于用款单位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本息,存在潜在诉讼和代偿风险113.66亿元。
江西
省审计厅对22家省属国有企业2021年至2023年经营投资风险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并对3家省属国有企业2023年度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进行审计,发现主要问题有:
一是对外投资风险管控还不够到位。有的投资项目前期论证不充分,投资效益未达预期或存在损失风险;有的投资项目股权评估不合理。
二是贸易业务开展不够规范。部分企业未进行充分调研,开展不合规贸易。
三是对外出借资金或提供担保风险把控不够严格。部分企业向无股权关系的民营企业或联营项目出借资金、超股比对外借款或提供担保等。
辽宁
省属国有企业改革事项推进审计情况。围绕促进省属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推动国有资本向重点行业、关键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重点审计了省属企业改革事项推进等情况。发现的主要问题:
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进较为迟滞。2户省属企业未按行动计划完成OA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数字化转型工作任务;2户省属企业尚未实现资产、办公等信息化管理;4户省属企业业务重组整合不到位,收入结构失衡、产业链条单一等短板弱项尚未补齐;3户省属企业下属166家“两非两资”企业未按规定进行处置;2户省属企业下属13家企业实际管理层级未压缩至三级以内。
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经营机制不够健全。6户省属企业及其下属企业未建立党委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以及经理层经营管理、未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等制度机制;3户省属企业未严格落实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6户省属企业或其下属公司董事会存在未按公司章程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重大事项和履行决策程序等问题;8户省属企业或其下属公司外部董事的人数比例、出席会议次数、任职条件等不符合规定;4户省属企业存在长期未选聘、市场化选聘经理层成员过少等问题。
部分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成效未达预期。3户省属企业在下属企业历史遗留问题未解决、盈利能力不强、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推进混改;2户省属企业通过引进非必需或同集团的企业作为投资方进行混改;2户省属集团所属混改企业制定董事会、职业经理人等制度后未落实到位;部分混改企业在决策管理、风险防控等方面内控机制不健全;1户省属企业将与主业无关、层级较低的下属企业进行混改,难以有效整合主业资源;4户省属企业业务重组整合不到位,个别企业下属单位混改后经营困难。
部分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工作不到位。7户省属企业对下属企业监管不到位,存在违规发包转包工程等问题;2户省属企业及下属单位部分资产未入账;6户省属企业及下属单位4172.22万平方米房产、3.26万平方米土地未办理产权登记手续;10户省属企业及下属单位部分资产长期闲置。
内蒙古
审计的32户区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0022.59亿元,负债总额5982.34亿元,所有者权益总额4040.25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59.69%。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是会计信息不实。8户企业通过融资性贸易、虚假贸易、以总额法代替净额法等方式虚增收入176.21亿元;5户企业财务报表“应并未并”、超范围合并或合并未抵消内部关联交易,导致多计资产60.1亿元、多计收入15.13亿元、多计利润2317.25万元。
二是经营管理不善。11户企业因前期论证不足、止损挽损不力等,投资的项目及经营业务形成损失或损失风险,涉及金额23.28亿元;9户企业因项目停滞、固定资产未及时盘活,导致17.52亿元资金和实物资产闲置。
三是违规经营。4户企业违规超股比担保,为集团外企业担保16.16亿元,部分贷款多次逾期,导致出现代偿风险;招投标领域违规问题多发,4户企业违规转分包、虚假分包,涉及项目资金2.3亿元;8户企业存在应招标而未招标、化整为零规避招标、围标串标等招投标不规范问题,涉及项目资金5.93亿元。
青海
对部分国有企业、金融企业进行审计,重点关注企业执行财经政策、财务管理、资产运营、风险隐患等情况。总的来看,相关单位基本能够完善法人治理体系,加强风险防范,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维持企业平稳运行。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企业低效无效资产清理不彻底。个别企业的部分子公司长期亏损或无经营活动,企业低效无效资产清理不彻底。
违规对外担保。2023年2月个别企业违规为无股权关系的外部企业提供无偿担保。
抵债资产超期未处置。截至2023年12月,14家地方金融机构83笔抵债资产中,有79笔共计2.87亿元不动产超过2年处置期未处置。
续贷周转金业务审批不严格。2020年至2023年,19家地方金融机构未严格审批续贷周转金业务,导致发放的54笔贷款不符合要求,共涉及金额3.49亿元。
山东
对13户省属文化企业2022年至2024年资产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调查。截至2024年底,13户企业资产总额546.32亿元,比2022年底增加33.04亿元,年均增长3.17%,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是部分投资项目形成损失或存在损失风险。6户企业投资的24个项目,由于未经评估开展并购或投前论证不充分等,其中20个项目形成损失或损失风险3.09亿元,4个项目累计亏损1.71亿元。2户企业通过13户权属企业开展地产类项目,权属企业自成立以来均未分红,其中8户持续亏损,亏损总额2.87亿元;2户投资开展的4个房地产项目中,有9.76亿元存在损失风险。
二是参股企业效益差。2户企业参股的14户企业长期亏损或停产停业,涉及投资额2.2亿元。3户企业参股的19户企业长期未分红,涉及投资额1.63亿元。
三是资产未及时清收盘活。2户企业应收广告代理账款、房产出租收入等9916.89万元长期未收回,存在损失风险。4户企业的48.74万平方米房产、土地等资产长期闲置,涉及投资额6.82亿元。
上海
市审计局重点对6家市属企业开展了审计,并对部分市属企业参股企业管理情况等开展了专项审计调查。重点审计的6家企业资产总额2.33万亿元、负债总额1.45万亿元、国有资产权益8919.22亿元。发现的主要问题:1.重大决策不当影响资产运营质量。5家企业存在重大投资决策不审慎、决策程序不规范、重大项目决策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导致投后形成资产使用率低下或项目存在较大内控风险,涉及投资额188.17亿元。2.对参股企业管控不力造成损失风险。8家企业对参股企业重投不重管,存在日常监管不力、主张权利不够、风险处置不当等问题,导致国有股东权益受损或存在潜在风险,涉及投资额20.47亿元。3.资金风险管控薄弱。4家企业在业务经营活动中,对授信额度、款项支付、物权控制等环节管理较为薄弱,导致49.14亿元款项存在回收风险。3家企业存在变相出借资金或为第三方贷款提供大额信用支持等问题,涉及金额8.86亿元。
4.财务核算不规范影响损益。3家企业存在未及时确认收入、少计存货跌价减值准备、未准确抵消内部交易等问题,造成利润不实17.91亿元。
四川
省级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与防范风险情况专项审计调查情况。审计调查10户省级国有企业深化改革、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情况,对省旅投集团资产管理绩效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是落实深化改革举措不够有力。1个部门下属2户企业未按要求划转,另5户企业虽各有51%股权被划转至接收企业,但又签订委托管理协议将实际控股权交回原主办事业单位,事企不分问题仍然存在。
二是投资和经营风险仍较突出。5户企业对外投资8个项目、金额21.55亿元,由于前期论证不充分、后续失管失控等原因,已形成损失(风险)8.8亿元。1户企业违规开展股票交易,截至审计时已形成损失风险8488.64万元。2户企业对外出借资金管控不力,资金本息4.5亿元逾期未收回。2户企业违规开展融资性贸易,应收账款8333.33万元存在损失风险。
三是履行出资人监管职责不够。4个部门对4户企业未下达或未及时确定经营业绩目标并组织实施考核,无法有效发挥激励约束作用。4个部门对7户企业未实施工资总额预算管理或未批复预算,其中1户企业及子公司超预算计提或发放工资。
天津
结合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项目,重点对3家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资产管理不到位。一是存在账外房产、资产闲置、无偿转让。3家集团及所属企业19处房产未入账,存在账外资产322.52万元;某企业停车楼大面积闲置5年以上;某企业未经集团审批,擅自将商标无偿授权给集团外企业使用。二是股权管理不到位。某企业股权投资7126.93万元存在损失风险,某企业应收股利2222.87万元长期未收回。
财务管理不规范。一是会计核算准确完整性不够。某企业与所属企业未对往来款科目进行核对,往来款余额差异30.63亿元。二是收入不实。某企业及所属8家公司未确认土地补偿款收入12.98亿元;某企业虚构咨询业务收取所属企业费用,多计收入5850.31万元。
云南
对10户省属企业私募投资基金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是1户企业以投产业之名行套利之实,8453万元投资面临损失风险;4户企业偏离主责主业进行高风险投资,以及可行性研究不充分或明知风险仍盲目投资,有4.14亿元、5200万美元投资面临损失风险。
二是2户企业未对投资企业或项目进行有效管理,造成5021.84万元损失、5.73亿元资金长期闲置;1户企业部分基金退出后长期未收回投资款及收益1252.97万元、2646.33万港元。
三是2户企业通过基金投资变相出借资金等,6000万元资金面临损失风险;3户企业所属基金违规对外提供担保和出借资金,2999.71万元资金面临担保代偿风险、2870万元资金面临损失风险。
浙江
在对11家企业相关审计中,重点关注了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发现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4家企业收入、成本核算不实,影响损益。
4家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粗放,存在工程重复立项、工程量核实和工程变更把关不严、无依据调整结算方式等问题,造成国有资产损失。
3家企业违规列支相关费用244万元。
1家银行通过调整计量方式,将市场估值仅为0.54亿元的债券按1.29亿元入账,虚增资产账面价值。
版权所有:中研国培企业管理中心
咨询热线:15300010085(微信同号)
18801096558(微信同号)
邮箱:zygp_pxb@126.com
网址:www.zygp001.com
Q Q:471591198
京ICP备2023027197号-1
(扫一扫,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