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开出版的《国企管理》杂志刊发对重庆市国资委的报道:重庆:“五个重塑”引领国企高质量发展。
全文分享如下:
今年1-4月,重庆市属重点国企实现利润总额121.2亿元,同比增长9.6%;实现营业收入1045亿元、增加值397亿元,同口径分别增长4.3%和7.2%……
取得瞩目成绩的背后,是重庆市国资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提出的“深化国企改革,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企业”要求,主动聚焦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坚持系统性、集成式推进改革,坚持刀刃向内、刮骨疗毒推进改革,坚持面向发展、兼容并蓄推进改革,以“五个重塑”引领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推动市属国企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重塑国资布局体系
一是加快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全市国资系统聚焦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现代金融和生产性服务业、城市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推进重组改革。截至2025年4月,第一批4组文化旅游类企业整合改革和第二批4组制造业、要素交易类企业整合改革已全面落地实施,重庆新华出版集团、重庆文旅集团也已先后挂牌成立。同时,完成了人力资源、自然资源、检验检测等13个领域的专业化整合,启动了建筑、房地产、酒店、金融等领域的专业化整合。
二是“三企”联动引入增量。市国资委通过建立市属国企与央企、民企、外企“三企”联动发展机制,以股权合作的形式撬动更多资本、技术及产业落户重庆,有力带动了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全年累计签约额逾3800亿元。
三是深入开展瘦身健体。市国资委在全面梳理市属重点国企产权层级、管理层级、法人户数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市属企业瘦身健体与整合优化。2024年,累计压减法人1191户,市属国企实际运行的全级次企业法人由2023年底的2260户压减至1069户。
重塑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市国资委将市属企业研发费用较上年增加额100%视同利润进行考核。同时,对于首次认定的“独角兽”“瞪羚”企业和未来工厂,专门按政府奖励标准的50%从科技创新专项投资基金中配套奖励。
二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机制。市国资委大力支持国有科技型企业运用股权期权、项目收益分红、岗位分红等方式,加大对科研骨干人员的中长期激励。同时,完善容错机制,按照“三个区分开来”原则和有关规定,豁免相关人员责任,并在经营业绩考核上不作负面评价。
三是发挥三大平台关键作用。市国资委积极引导渝富集团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功能,推动渝富集团90%以上的新增投资投向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重庆科创投集团发挥初创企业引育作用,构建起覆盖种子、天使、风险投资、产业投资的科技创新投资体系;支持重庆高新研究院发挥科技成果孵化作用,依法依规开展授放权改革,完善市场化运营机制,赋予生产经营、人事管理、投资决策等自主权利。
重塑主责主业管理体系
一是加强国企主责主业管理。市国资委通过出台《市属国有企业主责主业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主责主业核定原则标准、管理流程,建立主业动态调整机制。同时,要求市属企业主责主业必须符合国家和重庆市战略发展导向,符合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方向,核定为主业的业务营业收入利润率原则上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二是开展国企功能定位战略性调整。市国资委对市属重点国有企业逐户开展功能定位、战略板块和发展方向梳理,逐一明确集团及子企业主业方向和新业务范围,重新完成市属重点国有企业功能定位、主责主业核定工作。
三是建立国企履行战略使命评价机制。市国资委起草了《市属重点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工作机制》,重点围绕增强核心功能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服务重大战略促进区域发展、保障国计民生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设置指标体系,根据企业上年度数据开展试评价。
重塑风险防控体系
一是常态化开展国企穿透式债务监测。市国资委对市属企业进行风险画像,加强风险预警监测、监督检查和分级分类指导,实时动态监测全市2475户国企2万余条债务信息。通过高改低、短改长、竞争性比选等方式,成功压降超6%高息债务147亿元,年均节约利息支出超27亿元。同时,建立市级应急周转资金池,兜住防“爆雷”底线。
二是实行重大经营风险动态排查处置。市国资委通过构建重大风险监管制度体系,累计排查208个重大经营风险事件、影响金额718亿元;完成处置化解104个,影响金额降至338亿元。
三是建立完善企业涉法涉诉风险排查机制。市国资委坚持分类处置企业涉法涉诉遗留问题,通过建立市级、集团、子企业三级工作专班,收集汇总142个涉法涉诉问题,并分级由集团专班、市级专班、市委政法委合力推动、处置化解,截至2025年4月,回收债权金额约52亿元。
重塑国资监管体系
一是树立更加鲜明的监管导向。市国资委着力引导市属企业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主动服务战略使命、做强主责主业,坚决防止无关多元、盲目扩张。同时,完善市属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规范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充分发挥考核激励约束作用,推动国资国企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现代化新重庆建设。
二是建立更加系统的监管制度。市国资委进一步完善国资监管体系和监督约束机制,织密织牢国资国企监管体系。同时,全面梳理产权、财务、投资、考核评价等各类制度,形成国资监管制度图谱,找到不同制度的结合点、衔接点、着力点,确保每项制度与其他制度之间共向施力,发挥联动效应,形成监管工作闭环。
三是探索更加穿透的监管方式。市国资委坚持以建设国企改革发展综合报表体系为牵引,系统构建国资国企“1+N”核心业务应用体系,以数字化改革推动国企管理和国资监管工作体系重构、业务流程再造、体制机制重塑。
版权所有:中研国培企业管理中心
咨询热线:15300010085(微信同号)
18801096558(微信同号)
邮箱:zygp_pxb@126.com
网址:www.zygp001.com
Q Q:471591198
京ICP备2023027197号-1
(扫一扫,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