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深化提升行动即将“收官”!这些领域国企改革提速
发布时间:2025-06-19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浏览次数:132

距离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收官时刻,只剩半年时间。6月17日,国务院国资委在广东深圳举行专题推进会,聚焦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各中央企业、各地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重点改革任务平均完成率已超过80%。“要把高质量完成深化提升行动作为今年国企改革的重中之重。”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李镇在会上表示。


据了解,为不断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国资国企未来将在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质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健全创新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更大力度、更为精准的改革举措。


提升原创技术供给和

成果转化带动能力


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一旦取得突破,很可能重塑产业和市场竞争格局,对生产力质态带来根本性影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进行了全方位部署,其中专门提出“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


此次会议上,国务院国资委就国资国企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质量,圈定改革重点——


国有企业要针对原始创新的不确定性、颠覆性、未知性等特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技术路线选择、考核激励、宽容失败的机制。要推动有条件的企业提高基础研究和前沿颠覆性技术投入的比重,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技术预见、需求凝练、任务生成识别机制。要对原始创新实行有别于模仿创新的激励保障机制,在治理体系、研发组织、考核激励、人才使用等方面实施更有突破性的制度机制。


科技成果敲不开市场的大门,大量成果被束之高阁,是当前制约科技实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痛点。


国有企业如何靶向发力,破解上述难题?


在李镇看来,一方面,要深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打造和开放战略性高价值应用场景。


“要发挥国资国企需求规模大、产业配套全、应用场景多的优势,推进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李镇表示,国务院国资委鼓励国有企业积极开放应用场景,强化协同合作,健全常态化供需对接机制,采用“揭榜挂帅”等形式广泛协同各界力量,带动各类所有制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将创新势能加快转化为产业动能


切实发挥国资央企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是本轮改革的鲜明特征,也是重点任务。


近年来,国有企业坚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两端发力”,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尤其是产业焕新行动、未来产业启航行动不断推进,相关企业在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关键领域加速布局落子。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央企业有效投资持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含房地产)8513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同比增长6.6%。


“下一步,要完善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机制。”李镇表示,要基于企业自身战略定位和产业优势,强化整体统筹布局,选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主攻方向”,坚决避免“内卷式”竞争和盲目多元化。


实践中,不少国资国企灵活运用并购重组、上市融资、产业协同、联合攻关等方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他表示,要加大增量投入力度,围绕新产业新赛道,聚焦科技属性和技术价值,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引导国企基金“投早投小投硬”。要重视重组并购战略性新兴业务后的整合融合,完善形成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治理结构和运营机制。要给予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一定的成长呵护包容期,发展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孵化未来产业,培育更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和独角兽企业。


如何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会议信息显示,国务院国资委将进一步推动国资国企深入应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5G等数字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李镇说:“边远或技术创新相对滞后的地区,要争取乘势而上,形成后发优势。”


会上,记者获悉,深圳市国资委以场景应用为切入点,构建“国企搭台、企业攻关、政府护航、资本赋能”产业共营生态,推动深圳国资国企从“资源持有者”向“生态共建者”转型突围。


一是实施打造百个支持科技创新应用场景行动,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试验室”。二是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筹设国资基金,形成包括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投基金、产业基金等在内的总规模超7000亿元国资基金群,投向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资金规模超90%。三是统筹调配市属国企10万平园区资源,为科技初创企业提供“零成本入驻、全要素配套、指数级成长”产业孵化解决方案。四是加大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技术转移转化机构等的布局建设力度,首批5个科创平台实现开放共享,与多家民营企业及科研院所达成合作。


在健全创新评价激励

机制上谋求新突破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生态对于激发国资国企人才创新创造潜能具有重要意义。


健全多维度、多元化的创新评价机制,建立长周期、精准化的创新激励机制,探索构建具体化、场景化合规免责机制……聚焦创新生态构建,此次会议提出一系列新要求。


具体而言,在创新评价方面,会议明确要普遍推行分类评价,有针对性开展长周期评价


李镇表示,在健全多维度、多元化的创新评价机制方面,国有企业要一业一策、一企一策构建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对基础研究领域,可探索建立重大科研任务虚拟量化评价或科研贡献积分制;对应用研究领域,鼓励设置重点科创任务、成果转化合同金额、新增授权发明专利数等评价指标。对5年至10年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可建立里程碑节点评价指标,并按阶段给予激励;对承担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企业或项目,按照市场惯例,可设置亏损豁免期。


在建立长周期、精准化的创新激励机制方面,国有企业要在薪酬分配上更大力度向科研人员倾斜,用好工资总额特殊事项清单等相关支持政策,对关键科技人员,注重薪酬市场化理念,建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坚决杜绝高水平“大锅饭”。要精准规范开展中长期激励。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要坚持分类施策,划小单元锁定核心群体,精准匹配激励工具,最大限度发挥激励效果;坚持增量为主,激励兑现必须以创造价值增量为前提,且在一个周期内保持稳定增长,并建立回溯机制。


在探索构建具体化、场景化合规免责机制方面,李镇称,国有企业要将尽职合规免责的条款尽量细化、情形尽量场景化,使之可操作、能落地,让科研人员有明确的行为规范和预期,放手大胆创新。


版权所有:中研国培企业管理中心

咨询热线:15300010085(微信同号)

                 18801096558(微信同号)

邮箱:zygp_pxb@126.com

网址:www.zygp001.com

Q Q:471591198

京ICP备2023027197号-1
技术支持:中研国培企业管理中心



(扫一扫,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