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的国务院国资委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会强调指出:“要推动中央企业穿越经济周期,支持企业开启增长的“第二曲线”。“第二曲线”是由爱尔兰人查尔斯•汉迪于1997年在其《第二曲线:跨越“S型曲线”的二次增长》一书中首次提出,即要保持企业持续增长,需在第一曲线下降消失之前找到一条新的增长曲线。面对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有企业要以开启增长“第二曲线”为引导,着力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夯实基业长青牢固根基,更好发挥应有功能作用。
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是开启增长“第二曲线”的时代要求
增长“第二曲线”指的是经济体经历一段时间增长以后,以传统业务或现有业务为主的增长曲线达到峰值并开始放缓时,应当通过引入新的业务、产品或模式,开启第二次增长阶段。国有企业加快开启增长“第二曲线”有着深刻的宏观背景与客观要求,更是由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所决定的。
(一)国际经济发展周期发生深刻调整变化
当前时期,世界经济进入以长期结构性调整为主要特点的经济增长减速期、贸易发展低迷期、发展方式调整期。大国战略博弈日趋激烈,大宗商品和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全球债务规模不断攀升,维护多边主义面临更多挑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仍在持续深度演进变化之中。所处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发生深刻调整变化,以及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持续加深,推动广大国有企业必须积极主动开启增长“第二曲线”,真正把增长的基础、动力和条件更多集聚集中到创新驱动引领发展上来,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贯穿到改革发展全过程和各环节。
(二)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发生深刻调整变化
当前时期,我国经济运行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国内需求不足消费信心亟待提振,稳外资稳外贸需要供给更加有力举措。一些行业出现“内卷式”竞争,阶段性产能过剩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房地产等行业仍然处于艰难调整过程,各种风险隐患仍然不能掉以轻心。一些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应收账款回收不畅拖欠严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动我国经济必须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迈进。广大国有企业更要从本质上把握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大趋势,加速开启增长“第二曲线”,既要清醒看到经济增速换挡的外在表象,更要全力适应经济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
(三)抓住开启增长“第二曲线”时代契机
面临内外部严峻复杂局势态势,更要深刻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大趋势没有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没有变,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广大国有企业要时刻保持战略定力积极作为,把握大势增强发展自信,正视困难树立信心决心,在规模报酬效应逐步停滞、传统增长曲线日趋平缓之时,坚定不移开启增长“第二曲线”,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落实稳增长要求,这是实现基业长青的理性选择与必由之路。
清醒认识自身短板弱项苦练内功
是开启增长“第二曲线”的战略要求
开启增长“第二曲线”既有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性与被动性,更有企业自身能力水平不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紧迫性和内因性。广大国有企业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全面深入查找梳理自身存在的短板和弱项,为围绕开启“第二曲线”实现增长提供可行前提基础。
(一)寻求增长的主动意识是否坚定
对更加严峻复杂不容乐观的外部环境估计的是否足够充分,对所面临新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预研预判是否深入,是否还存在着正确的发展观和业绩观树的还不够牢固,以及习惯于路径依赖,待在已有的舒适区,资源、能力和条件更多集中于提高传统业务或现有业务收益回报,而忽视或者漠视未来可持续发展要求以及稳增长压力的情形。是否还存在着对所处的业务领域和发展方向,没有经常性地开展产品、技术,市场、管理等全方位的审视考量,以及与产业和技术发展趋势融合互动不够紧密的情形。在传统业务或现有业务增长乏力、盈利能力下降等多重挑战之下,是否还存在着体制机制和组织架构僵化,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滞后,难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也难以适应激烈竞争要求的情形。
(二)确保增长的结构基础是否稳固
从整体全局来看,国有企业利润来源主要集中在石油石化、电力、矿业、建筑、通信等行业,而这些行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受投资需求、库存周期和价格波动影响较为明显,电力、通信等行业受严格行政管理和行业监管效益增长空间也日益缩小。现有产业结构“过重”、时代感不强,科技含量更高、技术属性更强的电子、机械、汽车制造等新兴行业则增长乏力,有的行业甚至大幅减利处于阵痛期。现有的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利润结构“靠天吃饭”“随行就市”的压力较大,确保未来持续稳定增长的结构基础还需要着力加大构建或重建力度。
(三)促进增长的管理工作是否扎实
是否存在着对经济运行的预判性和分析性还不够精准,对宏观形势看得不够清楚专业判断还显不足,对大宗商品价格以及重点行业领域的变化与应对措施不够坚决有力,以及经济运行管理工作的主动性以及改进提升措施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的情形。预期管理的能力水平是否亟待提升,以更好解决既要避免增长较好的企业顺周期躺平,也要避免增长乏力经营困难的企业举步维艰等突出问题。对增长与发展过程的风险要素和环节管控是否到位,对建筑、汽车、房地产等行业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以及金融、PPP、债务、国际化经营、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是否还存在着不能完全做到确保各类风险可控在控的情形。在业绩管理和财务核算过程中,是否还存在着真实性和客观性不足,虚增收入与利润等问题时有发生,会计信息质量高不高,以及监督的刚性与权威性有待进一步增强等情形。
(四)支撑增长的政策保障是否完善
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聚焦稳增长是否形成有针对性的具有“组合拳”特点的政策制度供给,围绕新产业新领域新赛道的政策供给和制度保障是否还不够精准到位。建立、健全和完善具有精准化、长周期特点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是否还存在着制度上充分保障、管理上充分授权、要素上充分集聚还不够有力管用的情形。特别是探索形成更加有效的尽职免责机制,支持广大国有企业大胆试错敢为善为,切实当好发展实体经济的长期资本、战略资本、耐心资本,是否还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激发活力动力和加大支撑保障的情形。
锚定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
是开启增长“第二曲线”的现实要求
广大国有企业要统筹当期效益和长远发展,聚焦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主动开启增长“第二曲线”,在健康可持续发展轨道上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实现基业长青。
(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经济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开启增长“第二曲线”,要更加注重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理性面对我国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着眼于全局性、根本性、方向性和长远性问题,妥善把握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防风险之间的动态平衡,着力解决发展动力、发展不平衡问题,做优增量盘活存量,积极培育拓展新的增长发展空间。要做到顶层设计、超前谋划、提前布局,以确保在发展状态较好之下,有充足的资源、时间和能力承受投入初期增长下降的考验,避免等到“第一曲线”到达巅峰后再开始谋划“第二曲线”,而错过发展契机、丧失主导权、甚至无功而返。
(二)始终坚持系统性创新带动
通过开启打造“第二曲线”,就是要为适应经济新常态要求创造条件提供可能。要坚持问题导向和守正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既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更要注重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统筹兼顾协同推进,健全更加符合国有企业特点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切实厚植创新基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把握产业演进规律和特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增强创新力和竞争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领域培育并重,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久久为功,推动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实现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科学合理把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统一于高质量发展全过程。
(三)采取务实管用的推进举措
要深刻认识到,过往传统的发展模式面临增长瓶颈日益难以为继,要增强开启打造增长“第二曲线”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的充分认识,把风险和问题考虑得更严峻一些,把管理和举措准备得更充分一些。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通过创新创造与战略转型开启新的增长路径,既要做到未雨绸缪,在第一曲线尚未达到顶峰时,提前布局新业务或新领域,依靠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开辟新市场、新业务或新领域,提升发展新动能;又要建立更加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特征的管理体系,探索实践基于领域级、平台级、生态级的价值创造模式,动态优化资源配置、战略预置和应对策略,不断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助力国有企业优化运营效率、提升服务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也要注意到,开启增长“第二曲线”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第一曲线,而是在保持第一曲线的同时,探索新的发展机会,占据国际竞争制高点,注重技术、人才和文化等表外资产的积累集聚,塑造经济增长新动能新优势。
(四)加强政策保障制度有效供给
要深入分析制约国有企业效益持续增长的核心因素,增强工作的预见性,提升措施的精准性,确保业绩的真实性,夯实健康可持续增长的产业基础、利润基础和结构基础,增强开启增长“第二曲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大支持鼓励新产业新领域新赛道的各类政策供给力度,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做到万无一失、有备无患。建立健全更加合理有效的尽职免责机制,引导国有企业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转到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实现内涵式增长的轨道上来。找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着力点,丰富应用场景,完善标准体系,强化正向激励,加强中试验证平台建设,主动开放市场和应用场景,帮助真正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新技术走出实验室、跨越死亡谷、奔向应用场。弘扬敢于打破常规、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营造更加宽松自由、开放合作的创新环境,推动国有企业沿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基业长青之路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作者系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版权所有:中研国培企业管理中心
咨询热线:15300010085(微信同号)
18801096558(微信同号)
邮箱:zygp_pxb@126.com
网址:www.zygp001.com
Q Q:471591198
京ICP备2023027197号-1
(扫一扫,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