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国资国企改革:七大信号照亮前行之路
发布时间:2025-03-07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浏览次数:221

在经济发展的宏大叙事中,国资国企始终占据着关键地位,宛如稳健前行的巨轮,引领着产业发展的方向,推动着经济的航船破浪前行。而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无疑是为这艘巨轮指引航向的重要灯塔,其中关于国资国企改革的内容,更是备受各界瞩目。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出炉,再次为国资国企改革释放出一系列意义深远的信号,这些信号犹如璀璨星光,照亮了国资国企未来发展的前行之路。

信号一:高质量收官,改革再深化


2025 年被明确为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关键之年。这一行动自启动以来,就承载着推动国资国企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任。回首过往改革历程,我们已取得了诸多阶段性成果,诸如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完善,不少国企在公司治理结构上更加科学合理,决策流程更加规范高效。然而,当下的任务依然艰巨,正如中国企业改革研究会研究员周丽莎所言,当前国资国企全力推进的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要依靠改革不断激活发展潜能,且需形成与新质生产力更适配的生产关系。

到 2024 年底,尽管深化提升行动 70% 的主体任务已经完成,但剩余的 30% 皆是难啃的 “硬骨头”。中国企业联合会特约高级研究员刘兴国指出,本轮改革剩余任务完成难度大,而 “高质量” 不仅意味着要完成改革任务,还对通过改革提升企业财务绩效提出了要求。从经营考核指标来看,2025 年 “一利五率” 经营指标体系要求利润总额稳定增长,资产负债率总体稳定,净资产收益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收现率同比提升。这一系列指标的设定,无疑为国企高质量发展锚定了清晰的方向,也对改革的推进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

信号二:布局优化,结构大调整


实施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又一重要信号。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对于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而言,是内在的必然要求,更是增强国有经济整体功能作用的关键路径。

从 “建立” 到 “实施” 这一表述的转变,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认为,体现了工作的连续性与一致性,也意味着今年这项操作性制度必须落地。当下,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主要聚焦于三个关键方向:以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近年来,国资国企在这些方面已通过改革取得显著进展。例如,在传统产业改造方面,不少国企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引入先进的数字化生产设备和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了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和能源消耗的降低;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积极布局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行业,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项目相继落地;对于未来产业,如量子科技、人工智能前沿领域等,也提前进行战略投资和研发布局 。

刘兴国指出,落实 “三个集中” 的改革部署,无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还是打造新的增长点,都离不开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这一关键抓手。但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为确保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朝着正确方向推进,一方面可借助产业政策和投资约束来提供指引,另一方面通过强化考核来加以引导。制度实施后,在重组整合层面,国资央企有望继续推进新公司组建和专业化整合工作,并持续强化整合融合,以释放最大改革红利;在投资领域,相关企业将在产业焕新、设备更新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倍增计划落地见效 。

信号三:使命评价,考核新导向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首次提出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 “加快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 的表述,再次凸显了这一制度的重要性。评价考核制度对国有企业经营运行具有显著的导向作用 。

专家普遍认为,省级国资国企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机制将是今年的工作重点。从地方国资委动作来看,2 月 18 日至 19 日召开的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明确将加快建立该制度列为重点工作之一。山东提出 “建立省属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机制,加强和改进企业薪酬管理,健全投资效益、投资安全保障机制”;四川省提出 “探索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引导在重大科技攻关及成果产业化、重要产业备份、战略资源开发等方面勇担重任”;重庆要 “深化市属重点国企功能定位和主责主业战略性调整,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机制”;贵州省则致力于 “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和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机制” 。

这一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引导国有企业从单纯关注经济效益,向更加注重履行国家战略使命转变。例如,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助力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任务上,国有企业能够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其中,并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履行战略使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信号四:创新驱动,科技强企路


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释放的重要信号之一。在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科技创新已成为企业抢占发展制高点的关键。国资国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肩负着推动科技创新的重大使命 。

从数据来看,2024 年地方监管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超过 6300 亿元,同比增长 6.6%,这一数据充分彰显了国资国企在科技创新投入上的决心和力度。在创新实践中,地方监管企业积极参与央企创新联合体建设,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前沿领域联合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部分国企与科研机构、高校紧密合作,共同开展人工智能算法研究和应用场景开发,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

为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动能,各地国资监管机构积极行动。山东实施首席科学家制度试点,赋予科研人员充分的科研自主权和决策权,让科研人员能够心无旁骛地开展科研工作;安徽明确投资科创企业适用容错的 3 项基本条件和 11 项适用情形、认定流程,为国企创新消除后顾之忧。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指出,各地国资委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着力打造靠创新进、靠创新强、靠创新胜的现代新国企。未来,国资监管机构将立足于出资人职责定位,建立健全差异化、长周期的科技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工作推动体系、政策支持体系,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坚实保障 。

信号五:重组整合,资源再配置


加大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力度,是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提升国有经济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过往的改革进程中,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动作不断,重组整合成为国企改革发展的 “重头戏” 。

2024 年,多家地方国企积极与中央企业开展专业化整合,多个地方围绕轨道交通、工业母机等领域,与中央企业联合举办 “共链行动”,共同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通发展。例如,在轨道交通领域,通过地方国企与央企的整合,实现了技术、资金、市场等资源的优化配置,打造了更为完整的轨道交通产业链,提升了我国轨道交通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

从地方两会和地方国资会议传递出的信息来看,重组整合依然是多地今年的重点任务。2025 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聚焦做强做优主责主业,推进一批集团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营业收入占比提高到 30% 左右。上海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暨党建工作会议也强调,要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深化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安徽省国资委提出,探索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深入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加强企业上市和市值管理工作,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山东省国资委召开的省属企业、市国资委负责人会议强调,要在布局提档上聚力用劲,完善主责主业管理,稳妥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对进一步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重组整合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抓手。通过重组整合,国有企业能够改善资产质量、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竞争优势、提升发展质量,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

信号六:新兴产业,布局新赛道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我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关键举措。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出的信号明确显示,国资国企将在这一领域发挥重要引领作用 。

2024 年,地方监管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比为 21.8%,营收占比为 16.9%,这一数据表明国资国企在新兴产业布局上已取得一定成效。在具体实践中,各地积极探索新兴产业发展路径。江苏推动首批 14 只总规模 506 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组建落地,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广东聚焦低空经济、海洋投资等领域,先后组建 35 家功能型平台公司,通过搭建平台整合资源,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辽宁聚焦航空航天打造产业集群,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提升产业竞争力 。

未来,国资国企将继续加大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投入布局。一方面,持续优化新兴产业投资结构,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企业;另一方面,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构建完善的新兴产业生态体系,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

信号七:制度完善,治理现代化


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经营机制,是实现国有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任务。在过往的改革中,我国国有企业在制度建设和机制完善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截至 2024 年底,95.5% 的地方设党委的国有企业动态优化了党委前置研究事项清单,95% 的地方一级企业建立了外部董事考核评价制度 。

例如,吉林建立对标考核和目标倒逼机制,对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领导干部 “第一年预警,第二年降薪,第三年调整”,通过严格的考核机制,促使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在辽宁,推动 “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 的 “三能” 机制建设攻坚行动、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提质等 9 场攻坚战已经打响,将竞争机制融入国企生产经营全过程,有效激发了企业内部活力 。

今年,在制度完善方面将进一步发力。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提出,要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三项制度改革是关键环节,要推动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刚性兑现。通过持续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优化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使国有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环境,提升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释放的这七大信号,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为国资国企改革勾勒出了一幅清晰而宏伟的蓝图。从高质量完成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到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从建立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到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从推进重组整合,到布局新兴产业,再到完善企业制度,每一个信号都蕴含着深刻的改革内涵和发展机遇。国资国企应紧紧抓住这些机遇,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引领,在新时代的经济浪潮中破浪前行,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为强大的力量,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


版权所有:中研国培企业管理中心

咨询热线:15300010085(微信同号)

                 18801096558(微信同号)

邮箱:zygp_pxb@126.com

网址:www.zygp001.com

Q Q:471591198

京ICP备2023027197号-1
技术支持:中研国培企业管理中心



(扫一扫,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