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24-02-26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一、开展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动因


2020年到2022年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有力促进了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全面完成的更高起点上,新时代新征程上,新形势新任务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首先,国企经营面临的国际大环境风险与机遇并存。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正在经历大调整、大分化、大重组,不确定、不稳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国有企业大多分布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是实现国家战略意图、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的关键变量。必须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更好发挥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作用,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其次,是站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全局的角度,从战略意义上来讲也十分有必要开展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须紧紧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心任务,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既坚定不移做大,更意志坚定地做强做优,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和战略支撑作用。

最后,破除国企自身短板问题,开启国资国企改革新局面。通过之前实施的“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重大成果。但一些长期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尚未彻底破除,一些国有企业仍存在大而不强、资产收益率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这必须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提高国有企业治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目标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从新时代新征程赋予的新使命新任务出发,围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这两项重点任务,提出要实现“三个明显成效”的阶段性目标。具体指在增强国有企业服务国家战略功能作用上取得明显成效,在推动国有企业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上取得明显成效,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上取得明显成效。这“三个明显成效”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作用,体现了经济属性、政治属性、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使命导向、效率导向、结果导向的有效融合。

这并不是国资委第一次提出“三个明显成效”,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为截止时间,过去十年的改革也可以总结成“三个明显成效”。“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国资监管体制取得明显成效“;”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提高国有企业活力效率取得明显成效。新“明显成效”是在“旧明显成效”基础上提出的新要求。


三、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框架

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可称之为新三年行动”,其具体时间段是从2023年至2025年,到现在仅余不到两年时间,可谓时间紧任务重。如果说“老三年行动”还是落实“1+N政策的施工图”的话,则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施工图”。经过上一轮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已经成熟定型。因此,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导向已经从国企改制转移到服务国家战略,更为强调提高国有企业核心功能和增加核心竞争力,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践行重要使命。


四、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纲领性任务

在当前面临宏观经济持续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国资央企在巩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的基础上,乘势而上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各项工作,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稳经济作出更大贡献。“新三年行动的纲领性任务——“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更具有现实意义。


要深刻认识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首先要正确认识什么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实现系统性融合性“、”确保先进性创新性“和”聚焦安全性稳定性“的特征。

首先,现代化产业体系突出强调产业的整体性和完整性,若干产业门类之间不是简单汇总联结,而是各产业定位清晰、功能互补、形成合力,核心能力显著,配套能力完善,产业体系呈现高度完备性、匹配性特点,具有复杂系统的特征。


其次,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与形成,必须始终把领先性和创新性深植其中。要能够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的客观要求,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要求,自主拓展产业新赛道,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新兴产业数字化应用智能化运行,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产业体系,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

最后,面对全球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布局、区域化合作、绿色化转型、数字化加速态势,要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和要素,主动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提供强大支撑。


此外,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意义。当前我们正面临着百年大变局带来的现实挑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纵深推进极大改变了生产组织方式与生产实现形式。也引发产业结构与市场布局深刻变化重塑,推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跃迁与生产关系深度调整,更为我国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带来严峻考验。

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确保经济循环畅通有序、供给需求有效衔接和产业体系安全稳定,根本在于以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为基础,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最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于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为路径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广大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中坚力量,必须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切实发挥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成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排头兵、领头羊。

国有企业要以科技创新为根本,统筹兼顾当前发展与未来需要,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逐步形成未来领先优势;以产业控制为关键,着力推动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要以安全支撑为底线,聚焦国防、粮食、能源、资源、产业安全等重点领域,提升产业链韧性、发挥托底作用和服务国家战略。

首先,坚定不移发力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产业有效投资力度,推动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点任务早开工、早投产、早落地,不断提升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规模和质量。要充分发挥国家级基金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支持国有企业优化产业组织模式,通过并购重组、上市融资、产业协同、联合攻关、设立平台等方式,激发激活原始性、基础性、关键性的创新创造。

其次,国资国企要坚持久久为功赋能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国有企业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传统产业赋能,应用先进技术,采用更高标准,推广更快流程,提高附加价值,不断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要加大技术改造、设备投入和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力度,推动数字化技术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深度融合,全面推进装备、生产和管理数字化智能化。同时,要紧紧围绕落实国家“双碳”目标,推动国有企业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实现传统产业清洁低碳转型。

再次,国资国企要大力培育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打造形成,既需要一批能够主导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世界一流企业,也需要大量能够掌控产业链关键节点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既要充分发挥国有骨干龙头企业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产业链循环畅通中的支撑带动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关键环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控制影响作用。通过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加大投入强化激励和有机高效协同联动,以市场化方式整合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以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元器件薄弱环节等为重点,加快补齐产业链短板,逐步在重要领域和关键节点做到自主可控,实现基础固链、技术补链、优化塑链、融合强链。

最后,广大国资国企要深度融入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广大国企要清醒认识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的新挑战新机遇,积极主动参与并融入全球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增强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全球化配置能力,优化对外投资方式和投资结构,抓住共建“一带一路”目标任务,聚焦重点国家(地区)、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深耕细作,主动对照国际规则、规制、管理、标准,逐步引领国际标准、产业规范、行业技术规则,在形成新支柱、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上取得突破,在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抢占制高点上实现跨越。

五、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

国资委党委在《求是》刊文《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中提出:“突出抓好以更好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的功能性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的作用

国有企业首先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作用,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国有企业应当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勇挑重担,以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升级需要为导向开展科技创新顶层规划,聚焦基础性、紧迫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究,精准把握原创技术方向。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围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共同参与,打造创新联合体升级版,大力推进科技攻关,努力掌握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

另外,国资国企应当在发挥科技创新主体的作用上敢打头阵。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强各类创新资源统筹,以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为依托,牵头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主动与高校、科研院所和民营企业建立多种形式合作关系,健全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促进创新链条有机衔接、创新效率大幅提高。

国资国企也应当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上主动作为。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优势,建设一批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主动开放应用场景,探索在重大项目、重点工程谋划阶段明确自主可控目标,积极应用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技术产品,在应用过程中不断促进技术产品的完善和迭代升级,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国有企业要充分发挥产业引领作用,助力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部分有实力的国资央企和地方国企应当坚持国际化经营方向,促进我国提升全球产业分工地位和话语权。国资国企可以通过对外投资并购、优化全球布局、打造国际品牌,强化全球价值链掌控力,增强主动运用、积极引领塑造国际规则的能力,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带动中国装备制造、技术、标准和服务共同“走出去”,不断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另外,通过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工作,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增强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通信设备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全面提升我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国资国企还应当加强与民营企业等各类所有制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的互利合作,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工业母机、新一代移动通信、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孵化未来产业,加快构建集群化发展优势,努力抢占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制高点。

国有企业要充分发挥安全支撑作用,有力保障国家战略安全。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很多国有企业分布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筑牢“防”的底线、提升“稳”的能力,关键时刻发挥好兜底托底作用。国企首先要切实强化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服务和推进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强化国有资本对电网、石油天然气管网、江河主干水网、信息通信网等领域投入,加强新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算力网络、卫星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更好维护国家骨干网络安全。

国企要切实保障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能源资源供给,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保持原油和天然气稳产增产,加快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风光储氢等清洁能源供给,优化国有资本在海外能源资源、关键战略性矿产资源、物流枢纽及远洋运输等领域布局,增强种业研发能力、海外粮源及国际粮食贸易掌控能力,扩大我国在能源、资源、粮食等基础性保障领域的战略纵深。

六、市场化重组,打造“四新”现代新国企

打造现代新国企是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承担着新使命。现代新型国有企业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具有现代属性的国有企业。一是打造“发展方式新”的现代新国企。国资国企应当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价值创造能力,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二是打造“公司治理新”的现代新国企,国企应当持续深化政资分开、政企分开,全面贯彻“两个一以贯之”。

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委(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分层分类动态优化党委(党组)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完善“三重一大”决策机制,配齐建强董事会,加强外部董事队伍建设,提高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水平;三是建设“经营机制新”的现代新国企,深入推进分类改革,全面构建新型经营责任制,真正按市场机制运营、按市场规律办事。全面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新型经营责任制,健全更加精准灵活、规范高效的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各级干部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是打造“布局结构新”的现代新国企,巩固国有经济在重要行业领域的控制地位,有效供给公共服务,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为手段,突出主业、聚焦实业,更加注重做强和做专,推进国有企业整合重组、有序进退、提质增效,从整体上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完善主责主业动态管理制度,引导企业做强主业,坚决遏制部分国有企业盲目多元化、“铺摊子”倾向。加快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疗健康、检验检测等关键领域整合重组,加大新能源、矿产资源、主干管网、港口码头等领域专业化整合力度,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打造“四新”现代新国企,聚焦世界一流企业。围绕聚焦世界一流企业突出竞争性创新性打造现代新国企,是推动国有企业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要求。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和实践价值,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的使命需要,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实现全球资源配置的时代需要,也是提升科技创新力、产业引领力、安全支撑力的关键所在。世界一流企业的内涵特征是丰富的,自然、经济、时代、国际四个维度必不可少。

自然维度可以从清晰的战略使命、完善的公司治理、科学的组织架构、显著的核心能力、系统的管理机制、特色的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评价;经济维度可以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股东回报和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时代维度可以从创造就业、税收贡献、履行责任、科研投入和布局结构等方面进行评价;国际维度可以从国际产业链地位、国际化经营能力、国际业务所占比重、国际市场份额等方面进行评价。

关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不平衡因素,关注提升活力增强效率创造价值中如何实现全方位对标、针对性赶超,关注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如何确立中国的规则标准话语权、主导权,关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高质量发展能力、现代企业治理能力、品牌价值影响力和全球竞争力的具体路径与实施办法,更要关注如何在世界范围内贡献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版权所有:中研国培企业管理中心

咨询热线:15300010085(微信同号)

                 18801096558(微信同号)

邮箱:zygp_pxb@126.com

网址:www.zygp001.com

Q Q:471591198

京ICP备2023027197号-1
技术支持:中研国培企业管理中心



(扫一扫,添加微信)